《海岱学刊(2015年第2辑,总第16辑)》:
(四)海岱文化区早期文明进程中的独特性
1.海岱文化区所在的区位与环境特殊
海岱文化区在形成和发展中,既能长期保持独立性,又与周围文化来往比较密切,这与海岱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关。
山东省北部属黄河下游,南部属淮河流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北、东、东南部面向大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多数地区降雨适中,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比较湿润,适宜人类生存。
海岱区地理环境约分为三大部分,即作为华北平原一部分的鲁西、北平原,鲁中南山地丘陵以及胶东丘陵。
鲁西、北平原,海拔50米以下,呈弧形绕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西部和北部。这里属古今黄河下游与支津及济水流经范围,黄河及支津携带泥沙常年淤积,地表由疏松的河成陆源物质堆积而成。地势低洼而平缓,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捷,水运通畅。
鲁中南山地丘陵大体呈倒三角形,地势北高南低,以近东西向横亘鲁中的泰、鲁、沂、蒙山最高,泰山主峰海拔达1500多米,山地丘陵一般在200米以上。水系以泰、鲁、沂、蒙山构成分水脊轴,呈放射状分布。河谷平原宽大,错列于山地丘陵间。环山地丘陵四周是海拔在50米以上的山前冲积平原和剥蚀平原。山地丘陵的西缘平阴、东平一带向西突出,与太行山、黄土高原隔华北平原相望,与距河南濮阳(那里海拔在50米以上)东部近60公里,距太行山东麓也只有130公里。南部的残蚀丘陵延伸到江苏徐州、连云港,再向南是地势低洼的淮海地区。皖北一带的丘陵与徐州的丘陵相连,那里在史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海岱文化,并成为环嵩山文化(中原文化区核心)、太湖(江浙)文化与海岱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胶东丘陵以半岛方式突出于黄渤二海之间,为东北西南向狭长的低山丘陵,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75~115公里。地貌以丘陵为主,地表切割比较破碎,海拔多为200~300米。丘陵内有大小不一的盆地,河流人海处遍布各类剥蚀及冲积平原。30多个岛屿组成的庙岛群岛连接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成为早期文化交流的桥梁。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及周边是海岱区文化的发源地,是海岱文化区的中心。淮河以北的苏北、皖北属于海岱文化区的一部分,豫东和辽东半岛南部在史前晚期也曾经属于海岱文化区的分布范围。豫东和鲁中南山地丘陵独特、稳定的地理环境使海岱文化区长时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在不同时期又能够与外界保持着联系,进行文化交往。海岱文化区曾不断向外扩展,史前时期,南部曾越过淮河,历史初期的岳石文化曾扩张到长江北岸,向西南达皖北、豫东和豫中,向东越海到了辽东半岛南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