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论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价值观的特点
第一,价值观是相对稳定性和变化发展性的统一。价值观对于个人而言,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社会认知的加深,其价值观会经历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相对稳定性。不同的群体、民族、国家、阶级具有其相对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积淀在社会文化之中,形成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但从历史角度看,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观念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已有的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开始可能是社会上一部分激进者接受新的事物、形成新的价值观念,接着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产生影响以致带动全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价值观是客观性和主体性的统一。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以主体性、主观性的形式出现,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却具有客观性与社会性。生活在社会的个体不可能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价值观是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第三,价值观是主流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价值观都不是整齐划一、单调唯一的,而是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但一定的社会阶段,尤其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统治阶级通过其掌控的国家机器倡导、宣传、灌输其主流意识,在全社会形成主流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
3.价值观的作用
首先,它是人的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人的社会化过程、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主体性的获得,这是一个问题的三个不同侧面。所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诱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一个人从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就是由他的冲动和能力逐步被引导到一定社会模式里,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的过程,使他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社会成员而存在。
其次,价值观是人们认同的核心内容。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社会或组织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源泉,是我们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社会或组织建立、维系与影响并依赖于其成员价值观的相容和一致。每一组织、群体及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它造成一种气氛,并通过多渠道使这种观念在个人心中内化,成为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这种认同的价值观是社会交往的中介,它为社会群体及个体成员间复杂的交往、交换提供了一套共同的价值标准和调节手段,是个人行为的调节器。最后,在人的活动中,价值观具有一种定向作用,是人们社会活动的指示器。在认识中,人有选择地接收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现实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信号作用于人,人们首先认识什么,着重认识什么,实际能够认识什么,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在决策中,目标的确立最能表明决策者的价值观,表明决策者认为什么是最有意义的、应该做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