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社会建设之魂.第二辑,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汇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7119161
  • 作      者:
    孙甘霖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创新:社会建设之魂(第二辑)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汇编》主要内容包括:“淘公益”:凝聚青年志愿者的平台、专家视角、大数据视野下的公益平台建设、法治视角下“淘公益”的平台建构、多元主体共治创新社区治理等。
展开
精彩书摘
  《创新:社会建设之魂(第二辑)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汇编》:
  联合国提出“享有临终关怀服务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被视为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所有194个成员国都做出承诺:把临终关怀服务列为自己国家卫生系统中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临终关怀尚处于起步阶段,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以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为主,而全国开展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仅有150家,容量极其有限。上海地区的“临终关怀”始于1988年10月,从南汇县老年医院的最早探索,到闸北区临汾街道医院的4张临床关怀床位,到2012年率全国之先把18个试点单位开设舒缓疗护服务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再到2014年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新增1000张床位,逐步形成了网络体系,说明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设在上海正稳步前行。
  施教授为我们耐心讲解到,一个人在临近生命尾声的80-90天里(一个人的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人存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医生护士人员的目标应当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为他们“减轻痛苦”。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另一个是治疗不足。这两种情况,使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解脱。最好的情况是,在对病人身体给予照顾的同时一定要顾及精神上的抚慰。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导致病人末梢神经接触不到,所以病人的皮肤摸上去凉凉的,很多家属都会觉得病人很冷,需要加盖被子。实际上是相反的,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盖上薄薄的一层,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麻醉剂帮助病人减轻喘气困难。再比如,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通过注射营养液,然而此时进行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给病人带来的是水肿的后果。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更不要在病人床前哭天喊地,应该让病人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哪些人在从事临终关怀事业?
  从对2013年上海市18家临终关怀项目试点机构临终关怀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进行的调查数据来看,上海市临终关怀的医护比例不够合理,平均为1:1.05,护理人员相对缺乏,这与世界卫生组织为中等水平国家制定的1:2有很大差距。同时,志愿者的参与也非常少,大量临终关怀的调查显示,仅有5.3%的关怀对象接受过志愿者帮助。从学历构成来看,我国医护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科医护人员存在学历、职称较低的情况。专业护士少,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很多都是护工在做。在国外,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一般都是高学历、高待遇。而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护理人员的工时费用计算结果为23元/小时,比现在家政钟点工的劳动报酬还要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护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我们希望,首先,能把临终关怀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建设。现在高校不设临终关怀专业,不是学科,卫技委也没有进行正规的职称培训考核。其次,能逐步建立并完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护工的工资待遇以稳定护工的队伍。最后,希望通过政府宣传及媒体,最高程度地引起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吸引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我们这里临终关怀病房的一名护士说,经常有志愿者会来,但是每次发觉都是新的面孔,很多志愿者来了一次就不再来了。
  ……
展开
目录
活动剪影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复审阶段专家论证评审会综述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市民体验”活动东广新闻台报道实录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评选活动总结
表彰决定
关于表彰“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和“优秀项目”的决定
十大创新项目
项目一:上海市舒缓疗护(临终关怀)
记者调查
临终关怀,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专家视角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舒缓疗护”项目的提能升级与再创新
英国临终关怀对上海社区舒缓疗护服务的启示与借鉴
项目二:徐汇区“绿主妇”居民自治组织
记者调查
“绿主妇”以绿色先行探索居民自治模式
专家视角
“绿主妇”社会基层治理模式的心理建构探索
梅陇三村社区自治的经验与启示
项目三:12345市民服务热线
记者调查
让12345市民热线成为监督城市治理的“第三只眼”
专家视角
向“双服务”迈进的上海12345市民服务热线
信息视角下的12345市民热线建设
项目四:黄浦区“社会公益双向认领,公共服务三社联动”
记者调查
以“双向认领”为平台搭建党群联心桥
专家视角
“双向认领”的服务品性与多元增能
从“社区党建”到“党建社区”
项目五:“潮汐式”停车
记者调查
以合作契约的方式,建构共同治理模式
专家视角
多元主体共治创新社区治理
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必具的特征:思维创新
项目六:村村都有“草根宪法”
记者调查
“草根宪法”让村民自治在法律的框架下实现
专家视角
民主制度化的有益尝试
法治视阈下的“草根宪法”
项目七:公益项目的“淘宝”平台——淘公益
记者调查
“淘公益”:凝聚青年志愿者的平台
专家视角
大数据视野下的公益平台建设
法治视角下“淘公益”的平台建构
项目八:上海市民文化节
记者调查
上海市民文化节:书写城市文化建设新篇章
专家视角
市民文化节——上海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可持续?
项目九:“久龄家园”为老服务立体网络
记者调查
久龄家园: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专家视角
“久龄家园”模式能否在上海推广
打造久龄家园,多方共同参与提升居民幸福感
项目十:静安区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记者调查
静安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专业服务社会组织
专家视角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和治理作用
党社联动与政策枢纽构建
深化推进
深化宣传“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专家座谈会简述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深化宣传、典型推广座谈会简述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持续推进中期座谈会综述
第二届上海社会建设十大创新项目:探索基层社会建设的法治治理模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