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思想的力量:聂运伟自选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2088
  • 作      者:
    聂运伟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聂运伟,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美学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文艺学学会副会长。长期在高校从事美学、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伦理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思想的力量:聂运伟自选集》主要内容涉及哲学、美学、伦理学、文化学、文学评论等领域。其中,关于西方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化学、鲁迅《故事新编》的若干研究,集中体现出作者在全球性视野中,多学科探讨文化、美学、文艺学问题的兴趣与见解,以及从思想史层面对中西文化会通的一些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思想的力量:聂运伟自选集》:
  和谐:古希腊的审美理想
  “和谐”是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文艺复兴之后,许多西方美学家企图从古希腊残存下来的雕刻、建筑等造型艺术上论证这一点。尽管许多研究与考证极有价值,但由于形而上学世界观的影响,这些研究往往陷入了聪明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讥讽的唯“物”主义泥淖之中。在形式主义美学家的眼中,古希腊的艺术珍品成了不同形状的几何线条的组合,艺术形式的分析流于物理形式的分析,所谓平衡、对称、变化、整齐等造型艺术的美学原则也只能得到数学上的界定。于是,古希腊的审美理想成了抽象的线条、数字的比例关系中的幽灵,一个完全脱离了历史、脱离了社会的幽灵。
  黑格尔说:“和谐是从质上见出差异面的一种关系,而且这些差异面是一种整体,它是在事物本质中找到它的根据的。”“和谐”既然属于审美意识的范畴,那么,它和一切社会意识一样,它的内在本质、形成根据必然存在、蕴含在社会运动之中。其实,只要不和温克尔曼一样,两眼专盯在古希腊花瓶的线条上,而大步跨人古希腊社会历史之中,便可发现,“和谐”并不诞生在雕刻家的斧凿之下,孕育它的是巨大的历史矛盾;它不是人为的抽象的审美理想,而是历史的形象的审美理想。
  我们知道,“和谐”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而由亚里士多德初步总结的。从毕氏的生年到亚氏的生年有着近二百年的时间,这段历史正好是古希腊奴隶社会从逐渐形成走向全盛又趋向衰亡的历史过程。恩格斯说:“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抛开历史唯心论的偶然观,我们可以断定,“和谐”成为古希腊人的审美理想必然和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氏族社会演变为奴隶社会恐怕是比以后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要复杂得多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质变为强烈的人类自我意识。有了这种人的自我意识,人类才最终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结束了完全依赖和恐惧大自然威力的史前愚昧状况,从而以主体的身份开始了改造、认识自然界的活动。古希腊米利都的自然哲学思想正是这些改造与认识的结晶。在古希腊人的面前,自然界不再是一堆堆物质的流动与变化,也不再是盲目的巨大破坏力,而是可资利用的有着和谐秩序与规律的运动过程。如果说这是人的本质在认识改造必然中自由展开的过程,那么审美就是人类自我意识对这个过程的反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大提高,社会分工的大规模化,随之私有制与交换、财富上的差别、利用他人劳动底可能性,及因此而来的阶级矛盾的基础,诸如此类的新的社会成分也愈来愈发展起来;这些新的社会成分在几代人中竭力使旧的社会体制适应于新的情势,直到两者底不相容性最后引出一个完全的革命为止,这个革命便是奴隶制“国家被发明出来了”。
  ……
展开
目录
思想的力量(代自序)

第一辑 美学理论
马克思美学研究史述略
论马克思学说的形成与浪漫主义美学运动的关系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与辩证法
模仿的歧义与西方美学的开端
——兼析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
论柏拉图模仿说的知识学背景
——兼析柏拉图学说的伦理学底蕴
和谐:古希腊的审美理想
艺术品与商品
艺术价值论
时代与艺术发展的矛盾
论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
中国式文学概论的最早范式
——《奏定大学堂章程》“文学研究法”课程讲授要义评析
生态美学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立场
——关于生态美学的对话
论全球化进程中精神生产的价值属性

第二辑 文化问题
模仿与原始社会中的伦理道德
论肉类食物在人类原始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试论原始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论原始社会中的精神生产
论希腊文化中的青春崇拜

第三辑 学术访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纲纪先生访谈录
刘纲纪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
《邹贤敏学术文集》编辑前言
走不出的历史
——写在邹老师七十寿辰
走向文化自觉
——冯天瑜先生访谈录
康德何以永恒
——读曹俊峰老师的康德美学研究
生命与艺术的对话
——忆余虹

第四辑 《故事新编》研究
痛苦痉挛中新生的神话英雄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知识者形象的情感特征
《补天》新解
历史的虚构与艺术的虚构
——《奔月》试析
《铸剑》之阐释
《故事新编》研究札记
试论《故事新编》中的结局现象

第五辑 艺术评论
论《红楼梦》的意义构成
悲剧的流产
——评池莉《烦恼人生》与《不谈爱情》
论池莉小说中的审美时空
都市中的“非都市化”隋结
——解读陈应松
回归与超越
——析陈应松小说话语的嬗变
钟爱文学之梦的大师
——博尔赫斯
以艺术梦幻整合历史与现实的巨匠
——卡洛斯·富恩特斯的文学之路
当代文学中经典的歧义
解民的丹青之旅

附录
张之洞的精神个性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