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机中重新认识欧盟》:
2012年6月9日,西班牙因银行业危机正式向欧盟申请救助,成为欧元区第四个申请救助的国家。受其影响,市场将下一场危机扩散的焦点转向意大利,致使意大利主权债券收益率迅速上升。意大利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和第三大主权债券市场,有超过2万亿欧元的主权债务,债务与GDP比率仅次于希腊和日本,在发达国家中排在第三位。意大利每月平均要出售350亿欧元以上的债务,其出售的债务规模已超过塞浦路斯、爱沙尼亚和马耳他三个欧元区小国的经济总量。一旦意大利爆发债务危机,在欧元区内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其风险的外溢效应将十分明显,对整个欧债危机的救援体系将构成实质性冲击,引发欧洲层面的系统性风险。
3.债务危机的救助能力。危机救助力度充足与否是决定扩散效应显现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债务危机发生以来,危机救助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从救助策略看,在债务危机发生的大部分时间,欧盟对危机国和重债国只是采取有限的救助,花钱用来“买时间”,并寄希望于外部经济环境改善促使危机缓解;二是从救助方式看,欧盟的救助计划只是保证危机国家克服流动性不足,而不是着眼于提高其偿债能力,严格的财政紧缩计划对偿债能力直接起到了破坏作用;三是从救助效果看,欧盟和IMF的救助,只是使危机国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得到暂时缓解,援助治标不治本。随着经济形势和财政形势不断恶化,其源源不断的到期债务使援助资金捉襟见肘,致使债务问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危机的扩散效应不断显现,危机愈演愈烈。
事后看,如果早在2010年债务危机发生初期,欧盟采取如主权国家那样强有力的措施,危机完全有可能控制在个别国家,不会造成后来的扩散态势。这些措施包括,进行全面的结构改革以增强市场信心,加大对希腊主权债务重组的力度,建立一只规模足以吓走投机者的备用基金,增强欧洲集体支持债务国的力度,有效推进欧洲一体化的步伐等。事实上,正是由于欧盟不是主权国家,核心大国对外围国家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只有在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威胁到自身安全后,大国才会认真对待救助问题。但这时,危机已经呈“燎原之势”。
4.防火墙抵御扩散的能力。在危机发生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欧盟并没有对防范危机建立起有效的防火墙。EFSF只是通过注入流动性,保证了危机国债务可持续下去。总体来看,无论是针对希腊的两轮援助计划,还是针对爱尔兰和葡萄牙的援助计划,均着眼于解决其流动性问题。随着危机深化,欧盟终于承认,问题出在偿付能力上。直到2011年6月24日,欧洲理事会才宣布成立永久性危机解决机制ESM,该机制拥有的资本金为5000亿欧元。2012年1月30日,欧盟领导人受形势所迫,终于就ESM自2012年7月起生效达成共识,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3月30日,欧元集团会议同意将欧元区防火墙的规模从最初计划的5000亿欧元提升至8000亿欧元(参见第二章第四节)。
在2012年欧盟夏季峰会上,欧盟领导人赋予ESM很大的灵活性,支持ESM有条件直接对银行业融资,以及有条件直接购买成员国主权债券。至此,虽然就资金总额来说,ESM难以对西班牙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大国提供直接救助,但其使用上的灵活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金不足,将西班牙、意大利危机控制在初始状态,从而有效降低市场风险,起到防火墙的作用。除ESM外,IMF亦起着防范危机扩散防火墙的作用。2012年6月19日G20峰会期间,IMF已获得了4560亿美元的资金承诺,从而弥补了其防火墙能力不足问题。在这双层防火墙作用下,危机扩散的势头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