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614424
  • 作      者:
    唐荣智著
  • 出 版 社 :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是儿子唐荣智对其父唐铭生的回忆录。每一个人生都是一本书:也许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很曲折很失败,也许很精彩很优秀……无论如何,他(她)在这世上生活过,在上海这片土地上打拼过、奋斗过,有过欢乐也有过悲伤。他们的故事,是家族世代延绵的精神财富,也是上海社会历史长卷中生动丰富的一页。有一位普通的父亲,在执笔为自己家族撰写“家史”时这样写道:“让后辈们知道:自己的祖辈和父辈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又是在怎样的境况中成长和生活的。这样不仅可以通过知晓往事,更加珍惜今日,也能够把祖、父辈的经历作为一个侧面、了解一段自己已经淡忘或者完全陌生的历史,思考一下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对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成长、成熟和成功,或许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一些人生启迪与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是一本纪实性的回忆录。《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写的是上海移民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唐铭生,一个早期月份牌画家;张曼芳,一个从农村来沪帮佣后发展为里委党支部书记;原籍都是安徽,定居沪上。年轻时他们冲破封建等级观念,结婚成家,养育七个子女,历经民国抗战、内战、建国初期、文革等苦难与磨练,认真做人,以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家风,培育子女成家立业,形成四世同堂60余人的大家庭。子孙后代中,大学生、博士生、高工、教授、研究员、领导干部,以及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等,从一个社会细胞茁壮成长中,看到我们社会、国家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展开
精彩书摘
  《一位月份牌画家的传奇家事》:
  一父亲是个孤儿我们的父亲唐铭生是一位月份牌画家,母亲张曼芳是一位勤劳的妇女,他们的祖籍都是安徽省,但是出生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中。
  父亲生于安徽省歙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世代都是儒官商结合的大家庭。据明清以来多本家谱,其中以族伯祖唐必桂著《本支千世》为主记载,歙县唐氏宗族在南宋时由山西晋阳堂迁来,始迁祖为唐承昈,由于其扈从宋高祖南渡有功,升知歙州军州事,世居郡城南街,子孙占籍,为新安著姓,世代传承。
  尽管唐氏一族堪称世家,但我的祖父唐必庚却是英年早逝,年仅34岁就因病去世。此时,他的儿子,即我的父亲唐铭生只有14个月(由于生日小,虚岁已是3岁)。所以,父亲对我祖父的形象和为人处世都是一片空白。留下的实物、资料也极少,仅一书、一照片、一肖像画。一本书,指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书局石印《考正字汇》上有祖父的批文:“此书不能称考正,其目录与书中不合是何人称其考正也,错哉错哉,光绪十七年(1891)本主人批。”同时有“锡如珍藏”、“云松不知处”印文。在扉页上还写有“安徽唐必庚”字样。可见,这些文字确系我们祖父所书。
  祖父虽为武官,但书法、文笔均佳,且富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评论当时的字典。可惜寿短,因为我们父亲出生不久祖父就去世了,故曾祖父就不喜欢这个孙子,认为是“克星”。而且确实时运不佳,就在祖父去世这一年,紧接着伯祖父唐必达(1870~1907)、姑祖母、曾祖父相继作古,父亲常提到那一年“四口棺材从家中抬出去到杭州落葬”。曾祖父唐荷亭说过,歙县老家多山,运棺材回乡不便,还是葬在杭州,风景好,让子孙扫墓时还能踏青看景。当时墓地就选在四眼井对过的山腰里,现在处于杭州市少年儿童公园内。
  唐必庚的夫人,即我们的祖母宋氏,南京人,也是大家闺秀。婚后,在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1905年12月26日),在上海蔡同德药店居处生养我们的父亲。因祖父、曾祖父先后逝去,祖母就带了父亲(仅3岁)跟姨夫景维英到汉口经营的大舞台隔壁居住。戏子(演员)还时常抱父亲到大舞台看戏。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祖母及其姨夫带父亲一起逃回上海,留下大舞台由戏子看管,但在战火中被烧毁了。回沪后,祖母与其三子唐必桢(字树藩,1877~1926)等同住新昌路,父亲与三叔祖住一室。1913年祖母病故时,父亲才9岁,当时他正在弄堂里玩滚铁环,有人急着来喊:“阿狗(父亲的乳名),侬娘死了!”父亲听了,把铁环一扔,赶紧奔回家,看到他娘什么都没交代就走了。从此以后,父亲一旦说到自己的成长就会讲:“吾三岁死爷,九岁死娘,靠自力更生……”如此唠叨了一辈子。
  从此,我们的父亲成了孤儿。起初由他的大娘舅宋欣甫(洋行买办)带,住老西门黄家曲弄,到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附小(在今文庙路)读书。后宋欣甫失业,转到三叔祖家上学,在大东门一家花园内,系手工艺学堂,学木刻和图画等,仅有半年。以后就随三叔祖生活。三叔祖曾跟其父唐荷亭学中医,又练书画,写诗填词。现留下七幅国画册页,颇有新安画派之风。
  他在1923年为铭生(我父亲,时年18岁)画了一幅扇面,题为“老圃开来千种艳”,落款为“黄山村农”。
  显示出他对铭生学画的期望,推动铭生向绘画领域发展。他们当时住在大通路大通里,后搬到锦海里、康乐里,又转到卡德路(今石门二路)善昌里,1926年三叔祖在此去世。于是父亲就由其三婶婶蔡淑超抚养,并立为嗣子(三婶婶未生养子女),她对铭生父亲寄予厚望。
  蔡淑超是富家闺秀,其父曾两任江宁知县,出嫁时陪嫁甚丰,有整套红木家具,包括麻将台。她能诗词歌赋,写一手秀美小楷,留下一个抄本,每一页宣纸上工整地抄写了许多古诗词,曾祖父唐荷亭的七绝四章也是抄在这个本子上,弥足珍贵。唐树藩在这个本子上也抄录了一些诗歌,可见证他们夫妇间唱和之情。她的出身环境和在夫家养尊处优,形成了她奉行封建礼教的处世态度,因而对嗣子铭生管教相当严格。
  ……
展开
目录
引言 替亲人出书为百姓立传
总序 为你的亲人立传
一 父亲是个孤儿
二 母亲10岁逃到上海求生
三 20世纪20年代的“红马甲”
四 画月份牌撑起小家庭
五 母亲教我们守规矩
六 笃笃惯惯养得大
七 跟着母亲冒险跑单帮
八 阿哥进入永安公司当练习生
九 两个可怜的小妹妹
十 小老虎的劫难
十一 我们家的“好女婿”
十二 阿哥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十三 阿哥参与在永安公司升起第一面红旗
十四 阿哥走上了领导岗位
十五 小鸟翅膀硬了,飞了!
十六 当上了里弄支部书记
十七 小八腊子开会喽
十八 父亲奔赴西双版纳看望小女儿
十九 母亲赶到干校“牛棚”里看阿哥
二十 临终前,母亲还要起来烧菜给我们吃
二十一 父亲的画留在世界各国
二十二 父亲有了新老伴
二十三 父亲晚年成了新闻人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