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极为重要的长途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它横贯辽阔的欧亚大陆,连接了太平洋、印度洋边众多的港口和海上岛屿,成为近代以前东西方交通的主要通道,对古代世界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进入21世纪,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古代相比,现代丝绸之路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现代民族国家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主体,贸易的发展受到国家主权、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的制约。在古代,国际贸易由于其具有的战略意义和经济利益而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介入和进行管理,如中国政府直接参与外贸(朝贡贸易)、设立管理机构(唐朝在广州设立的市舶使)、限定贸易港口和专营商人(清朝在广东设立的十三行)等,但贸易的主体仍然是商人。然而,近代以来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国际贸易更多地受到国家的管理,这体现在政府通过制定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汇率政策,参与地区组织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互换协定等方面。在这方面,地区组织对外贸的流向往往产生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序言第二,多样化的现代基础设施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前提。在古代,虽然国家也有类似的某些举措,如中国秦朝、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修建的全国性驿道,以及阿拉伯帝国修建的道路,但总而言之,丝路交通在许多地段仍然依靠路况较差、无人维修的天然道路。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这就是发展经济学中所说的“基础设施先行”。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需要政府的大量财政投入,跨国性基础设施更需要相关国家的协商和投资。
第三,近代以来欧亚国家的领土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影响到当代丝绸之路的走向。在中古,随着阿拉伯帝国对中亚的控制和伊斯兰教的东传,中亚成为伊斯兰文明圈的一部分,与西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近代俄国的领土扩大到包括中亚在内的整个亚洲大陆北方,并影响到此后中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从而使欧亚地区的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宣告独立。五国北面、西面连接俄罗斯,东面与中国接壤,是中国通往欧洲的陆上必经之地。它们具有相近的地理、人文资源和政治体制,独立后国内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形势不断改善,与中国具有突出的经济互补性。上述格局的形成,意味着欧亚陆上干线再次成为堪与海上通道媲美的交通大动脉。
第四,与此相关,现代丝绸之路的基本路线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动。近代以来,俄国对其亚洲部分的铁路设施进行了大量投资。1891—1916年,俄国建成从圣彼得堡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7416公里。该铁路经莫斯科可以到达荷兰鹿特丹港,从而构成欧亚大陆桥。此后,1954—1957年,苏联建成从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泰谢特到太平洋沿岸的苏维埃港的第二西伯利亚大铁路,全长4275公里。1949年,苏联建成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与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的铁路,1956年从乌兰巴托到北京的铁路通车,1965年贯通蒙古南北的铁路干线建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以后,西北大学积极响应,学校成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经济管理学院连续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于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为了深入理解《愿景与行动》、加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各国及其沿线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编写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经济发展》一书。但愿本书能够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借鉴,能够为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一些决策上的参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