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刀锋上的舞蹈:中国产业经济15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906913
  • 作      者:
    陈红兵著
  • 出 版 社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柳传志:
  我关注并参与《对话》节目不知不觉已经15年,这个节目开阔了我的视野。红兵这本书是《对话》的深度阅读。
  王健林:
  这本书由《对话》而起,讲述中国产业前线故事。这个定位正是目前经济前沿最实在的需求,我们太需要产业的认知实践和提升。
  李稻葵:
  对于关心经济时事的人,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经济文本;对于商学院的研究人员而言,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对于困惑未来发展的年轻人,这是一个通过过去人物发展寻求自己前途的重要指南。
  陈伟鸿:
  “对话”是我的重要工作,由《对话》而生成的这本书里,许多观点是节目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的干货,许多幕后故事是首次披露,希望你们喜欢。
展开
作者简介
  陈红兵,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节目制片人,CCTV经济年度人物总导演。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在电视领域浸染二十年,尝试过新闻、专题、晚会等各种电视形态,对重大经济事件有过深度接触。
展开
内容介绍
  《刀锋上的舞蹈:中国产业经济15年》是“CCTV《对话》节目思想系列”的第二部,涉及银行金融、IT、资本证券、汽车、家电、能源、房地产、乳业等8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以高端视角见证行业趋向,回顾《对话》栏目对重点产业的持续关注,梳理中国产业发展历程。既是对《对话》栏目十余年的纪念和回顾,也是对中国若干重要产业关键时刻和关键事件的实录。
展开
精彩书评
  ★我关注并参与《对话》节目不知不觉已经15年,这个节目开阔了我的视野。红兵这本书是《对话》的深度阅读。
  ——柳传志

  ★这本书由《对话》而起,讲述中国产业前线故事。这个定位正是目前经济前沿最实在的需求,我们太需要产业的认知实践和提升。
  ——王健林

  ★对于关心经济时事的人,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经济文本;对于商学院的研究人员而言,是很好的案例素材;对于困惑未来发展的年轻人,这是一个通过过去人物发展寻求自己前途的重要指南。
  ——李稻葵

  ★“对话”是我的重要工作,由《对话》而生成的这本书里,许多观点是节目想表达而没有表达出的干货,许多幕后故事是首次披露,希望你们喜欢。
  ——陈伟鸿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银行金融业之芭蕾舞
  中国经济的巨舰开始行驶之时,有经济血液之称的银行金融业突然间成为一个巨大的舞场。我们其实一直都亟须这样一个巨大的舞场,金钱的融通在中国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行当。这里玩的全是大手笔,这里上演着最惨烈、最隐蔽的斗争,还有那让人痛心的股市黑幕。要知道在人傻钱多、制度不健全的中国玩金融需要有超级水平,我们有120多万亿的M2,有世界上最赚钱的号称宇宙银行,却又有拿不到贷款苦苦挣扎的巨量中小企业;有最严格的行政监管,却有着不为人道的市场混乱;有巨量的资产,却总是为资本充足率奔忙担心;有最大额的投资,资金回报率却少得可怜……操作这样一个舞场,累坏了每一个掌舵人和操作者。有幸的是,这些操作者在《对话》现场留下了他们当年最焦灼状态下的所思所想和心路历程。
  回望过往30年,政府主导、试图全局规划是金融改革战略的主旋律。这一乐章的旋律和中国改革30年的其他乐章未必完全契合,却共同涌动构成了一首波澜壮阔、多元纷呈的改革交响曲。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地方分权等改革及民间经济的兴起,其基本特征是自下而上,基层和地方先试验,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事后追认”,那么金融改革从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这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央政府最先开始的改革其实是从金融领域开始的,包括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中裂变;保险、证券等行业从银行业中分离出来等。
  政府主导、试图全局规划是初衷,是主流,但不是金融改革的全部。但中国的金融改变并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也带有浓厚的渐进式特征和伺机而动的特征,例如汇率双轨制;有时表现为先易后难,例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有时是直到不得不改时才启动改革,例如在“技术破产”危局下的银行重组股改上市三部曲;有时甚至是在遭遇低潮的困难局面下,为了推进改革“出其不意”的超前一招,例如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以上特征为中国金融改革框定了基本格局,也直接推演导出了时下我们面对的局面,整个局面像极了芭蕾舞,难度与平衡是其最重要的关键词。
  金融如芭蕾主要在于那个支点和杠杆,芭蕾的支点在脚尖上,金融的杠杆支点在其风险控制上。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五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应声倒地,关键是风险控制上出了问题,系统性风险让中国银行业心有余悸,核心资本充足率成了众多银行的心病。
  金融似水,水上芭蕾更为难跳,况且中国的金融业回归市场还是个不识水性的旱鸭子,支撑中国经济运行的重担在肩,而实力又不如人,还要在全球舞台炫技,四处露怯在所难免。
  第一节 见证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全面成长
  背景
  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监管的两大职能,并明确提出要把我国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至此,专业银行的发展正式定位为商业银行。最关键的一条是之前中国金融业缺乏监管的混业经营模式被叫停,保险、银行和投资只能干一件事。这个模式一直到2002年才有所突破,因为国际金融潮流就是混业经营综合金融,当年叫停是因为1992年金融业过于混乱。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三家为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它们其实是混业经营的试点。平安明确了“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金控架构。
  与光大和中信相比,平安是草根,它1988年诞生于蛇口,选择它做试点是因为它在业界有代表性,做过混业经营,又是合资企业,还很有市场范儿,而且在混业监管中保险是最难监管的。
  只有三个半精算师的中国保险业
  2015年3月的最新信息显示,2014年中国平安全年实现净利润达479.30亿元,同比增长33.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2.79亿元,同比增长39.5%。总资产达4万亿元。
  根据保监会统计的数据,平安寿险的保费收入约占中国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的13.7%,市场份额稳居第二;平安产险保费收入约占中国产险公司保费收入总额的18.9%,为中国第二大财产保险公司。
  2014年10月,平安金融旗舰店正式上线,举办媒体发布会;2015年1月完成与平安证券资金账户整合,基金频道上线。2月平安金融旗舰店官网微信服务号上线。
  在此之前的2013年,中国平安继续发扬“引进人才”的传统,共引进180多名高级人才出任高层管理岗位,2013年因此成为公司史上从外部引进创新型人才最多、最快的一年。这些主要来自国际顶尖咨询公司和投资银行、互联网等创新行业的人才,进入平安旗下陆金所、平安付、平安银行、平安不动产等业务公司或部门,为之后的各种金融大行动铺设道路。
  外挂式的快速扩张
  2001年平安海外军团七个大佬走进《对话》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句话——中国保险业只有三个半精算师。精算师考试极其严格,即使每一次考试都能顺利通过,获得精算师的资格也要45岁了。而在保险业,没有精算师就不能出产品,就像一个工厂没有画图纸的工程师。而那时,中国保险业开放和发展势头都非常旺盛。那些缺少精算师测算的保险产品能保险吗?
  2001年,《资本》杂志在进行“中国最优质服务及最佳品牌大奖”的评选时,将“最佳保险服务”奖颁发给了平安保险,实在出人意料。而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平安保险拥有全国独此一家的海外军团。
  中国市场需求强劲,但保险是西方的舶来品,保险公司陷入高速增长与管理滞后的巨大矛盾中。于是,平安保险的决策者下大决心,重金聘请海外军团全面掌管保险公司,从人力资源到财务大权,再到对保险产品一锤定音的精算师,更有培训总教头,几乎重要部门的大权全部拱手相让。就是希望通过高层嫁接的手段,先把公司运营起来,至于文化差异等障碍,是以后再考虑的事情了。
  技不如人,是不是要交出大权?有没有宽容的心态?……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疑问接着一个疑问,但在生意场上平安公司却做了一个智慧的选择,今天平安的寿险和财险都取得了行业第二的成绩,资产达3万亿元,与那时的坚决选择,便捷地分享了国际化的红利不无关系。
  平安外籍军团的成员来源很复杂,比如人力资源的一把手是生于台湾长期在外资公司工作的顾敏慎;精算师是来自英国的斯蒂芬;首席财务官则是香港人张子欣……其团队中有明显的国际性与显著的个性差异。那么,他们在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是如何做到求同存异的呢?
  也许,我们从斯蒂芬的一番话中能有一些了解:“中国人解决问题的渠道和西方的渠道有所不同,思维的过程有所不同。在西方,他们采取的做法是从A点要到B点去,然后直接去就行了,而在中国,很多人在那儿绕了好几圈,最后才把问题找出来,但是他们确实能找到答案,只是途径不同。”
  这是西方向东方妥协的例子,当然也有东方向西方妥协的例子。
  在现场,顾敏慎被问到:如果今天来一个马总推荐的人,是上级领导的子女,让人力资源部门考察考察,您会怎么样做呢?
  顾敏慎说:“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但是中国人讲内举不避亲,这个人如果真的有才的话,没什么不能用的。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公司,它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们会定义下来,有比较清楚的标准来衡量应聘者。如果是我们需要的就录用,如果不是我们需要的就不录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真有人强迫我录用这个人的话,我要看情况去处理。如果说是事务性的工作,对公司的影响不大,也许我会录用,但如果不符合原则,我是不会录用的,哪怕我因此被炒鱿鱼,我可能还是不会用。”
  这些都是相互之间的妥协,除此之外一定也会有冲突,那么,出现冲突时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
  平安保险的常务副总经理孙建一是这样回答的:“我们这个海外兵团进入了工作以后,原则性的冲突没有,非原则性的冲突是有的。但我们有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人不是什么顾问之类的虚职,他们有实职有实权,一些非原则性的矛盾,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去解决。”
  经过多年的沉淀,拥有海外军团的平安至今保持着行业的优势地位。
  互联网时代,金融产业如何与时代保持统一步伐,平安早已开始布局。2013年起,平安保险与百度在数据研究、消费者洞察、品牌建设、产品创新、营销模式等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其中,金融行业互联网营销、金融业务网上操作平台是合作探索的重要内容。中国平安保险称已与百度签署“联合发展计划”,将在数据研究、互联网营销等领域深度合作。中国平安已将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三大国内互联网巨头纳为合作伙伴,平安互联网布局初步完成。
  2014年12月阿里巴巴和腾讯同时入股平安保险集团,造就香港股市最大规模股票融资交易。此举被认为是用科技掀起金融革命的前奏。为此,平安已与上药集团等多家拥有B2C牌照的网上销售平台合作,开展网上售药业务。平安未来的利润中心是通过健康管理服务,为其健康险的销售提供更大的客户基础。截至2014年年底,平安集团健康险增速依旧行业领先,其中高端医疗保险业务同比增长23.1%。2015年4月,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表示,平安未来的聚焦点是健康管理领域,平安正在布局以健康管理、商保、医保、信息为发展重点,“搭建医网、药网与信息网三网合一”。
  除了开拓健康业务,平安在2014年年报中表示,要围绕房地产行业核心业务,推出覆盖全产业链的创新金融产品,为上下游合作伙伴创造更大价值。
  2014年,平安一直在进行卓有成效的行动:以62.95亿港元参与碧桂园的定增,占股9.9%。此举意在以中国城镇化和社区需求为基础,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整合平台。
  2015年4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连同纽约开发商Tishman Speyer Properties对美国商业不动产行业进行首笔投资,收购了波士顿一个价值5亿美元的商业不动产项目的多数股份。这是中国的保险公司正在成为全球不动产相关投资领域中的一股力量的有力证据。2014年11月平安下属平台“平安好戏”的第一款理财产品正式亮相,选择与电影《匆匆那年》合作营销。这是平安集团第一次将平台化运作引入理财产品销售的具体过程。而此前,平安宣布认购华谊兄弟1.98%股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公司成为华谊兄弟第三大股东。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说明平安混业经营不仅是金融混业,还包括影视业或影视金融衍生品。
  平安集团旗下的“互联网+房地产+金融”模式尽管与阿里巴巴或者盛大集团资金来源与侧重方向不尽相同,但是业务布局方式却可互相借鉴:他们都不是简单的金融公司或者互联网公司,而是资本运作平台,这种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完全高出《对话》当初关注它时的理解和期待。当然,我们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曾经从细微之处关注的企业现在已鹏程万里。
  当年,和平安保险一样受到《对话》关注的还有泰康人寿,和平安保险的全盘请来外援“组队踢球”不同的是,泰康人寿走的是“山寨”道路。
  1996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泰康人寿在北京成立。在董事长兼CEO陈东升的带领下,泰康人寿仅用几年时间就成为同行业内业务增长最快的公司,年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0%。
  陈东升认为,中国保险企业的发展之道就是模仿,在模仿中学习与吸收。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应首先找世界上最好的葫芦画瓢,先把这个葫芦画下来,其中有不符合现实的情况就修改。这个修改的过程就叫中国化的过程,或者叫现实化的过程。这种现实化的修改过程实际上就是创新的过程,也是克服水土不服的过程。
  陈东升这样解释他的模仿创新理论:模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研究、消化以及与本土结合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要来解剖泰康的话,从战略、公司的结构治理以及基本的技术上看,我们完成了框架性的建设,和国际是接轨的。但是,它今天表现出来的经验、能力,还有管理的成熟度,我认为跟西方老牌的跨国公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综合评价的话,就是胚子打得还不错,起点还可以,方向是正确的,照这样走下去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泰康保险这条路,很是稳妥,用10年的时间再回头望,泰康固然在深耕细作,但与平安保险比,却又显得稳妥有余而开拓不足了。
  国开行的商业化改造
  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政策性银行。1998年之后,国开行在行长陈元的带领下,锐意改革,将国际先进的金融原理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开发性金融发展之路。
  高盛驻香港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曾如此评价前国开行当家人陈元:“他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工作,他将国家开发银行这样死气沉沉、官僚味道十足的政策性银行成功改造成为一个敏捷而有远见的金融机构。”
  至2014年末,国家开发银行资产总额超过10万亿元,同比增长26%,外币贷款余额突破2600亿美元,继续位于中国中长期投融资和对外投融资合作主力银行地位。全年集团净利润977亿元,资产质量继续保持同业领先水平。
  2015年4月12日,国务院对外宣布,已批复同意国开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并明确将国开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介于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之间。在商业化之路前行七年之后,国家开发银行再次启动改革,明确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而业内也普遍预测,国开行或将引入新股东,董事会也将进行相应调整,甚至不排除将已有的商业化项目拆成新机构的可能性。
  大银行的大手笔
  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的政策性银行,在许多国家都是个尴尬的角色,结果也都不太好。
  但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却是一个异数,政府手中的土地造就了它的欣欣向荣。
  国开行应该说比国有银行还国有银行,为什么它比商业银行做得都要好?同样是政策银行,为什么它独领风骚?与其最初四年的表现相比,现在的国开行为什么有天壤之别?这是近年来业内最常提出的“三大问题”。
  答案是,在国开行独领风骚的背后,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巨大缺口与政府对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4年3月,在国开行成立10周年之际,《对话》栏目特别做了一期节目《对话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探讨他提出的开发性金融的理念。
  基础建设历来是收益率比较低、风险比较大的领域,商业银行改制后,几乎都不再涉足这一块业务。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如潮水般展开,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十分强劲。同时,政府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以土地换发展的浪潮方兴未艾,各地政府都有着强烈的增加GDP的冲动,如张五常教授阐述的,几乎每个县、每个市都是经济无限责任发展公司,对经济增长有着无穷的冲动。
  在这样的环境与前提下,国开行找到了自己的舞蹈空间,并迅速地壮大着自己的业务。前有经济扩张、城市化对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后有出售土地获取收益的支撑与保障。于是,“开发性金融”被陈元总结了出来,国开行所做的就是“怎么构筑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四位一体,共同来打造这个融资平台”。
  除了这些天时、地利之外,还有人和——陈元自己的贡献。他领悟出了“开发性金融之道,就是用市场的办法实现政府的目标”。这个领悟可不简单。
  首先,他要改变规则,就是国开行的项目贷款需要偿还,还需要盈利,不能赚不着钱就赖账,用市场规则去运营的难度相当大。其次,他要搞金融创新,国开行直接与省政府或市政府谈,一揽子金融方案里面也许有很急需却不赚钱的项目,但政府要保证公司化来使用资金,最后允许跟银行统算账,这样既支持政府,又能最终实现双赢。
  陈元也坦言,他现在赌的就是中国经济不停滞,他对政府的政策走向、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还是有信心的。
  正如陈元当年在节目中所言,20年来,国开行主动把自身发展有机融入国家战略,到2014年末,国开行集中信贷资源投向电力、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领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岭澳核电站、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运行,无不出于国开行的支持。
  在商业化运作近7年后,国开行最终确定了“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定位。对此,国开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怀邦在2015年4月13日国开行一季度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务院对“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肯定,解决了制约国开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2014年之后,随着国开行更多地发挥为开发性金融“供血”的功能、成立了住宅金融事业部、开展了诸如支持棚户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银行该承担的项目之后,有关国开行回归政策性银行的传言弥漫开来。
  国开行原董事长陈元2003年就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开发性金融机构的目标。12年之后的这次“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的提出,也被认为是一种回归。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银行金融业之芭蕾舞
第一节 见证中国金融保险业的全面成长/004
第二节 改革与“改而不革”/013
第三节 银行为何表现“低能”/019
第二章 IT之探戈舞
第一节 跟上节奏和步伐/034
第二节 巨头们的利益和道德纠结/052
第三节 使命和本领的错位/060
第四节 IT产业之互联网英雄谱/071
第三章 资本证券之现代舞
第一节 舞步凌乱,野马狂飙/093
第二节 疯狂的玩家和冷峻的旁观者/107
第三节 跌撞舞步中的反省/119
第四章 汽车产业之交谊舞
第一节 养大了洋姑娘——以市场换技术/134
第二节 迎娶洋媳妇——西方不亮东方亮/143
第三节 自主生养——自家有女初长成/150
第五章 家电之弗拉明戈舞
第一节 长虹的武林风/166
第二节 渠道江湖,谁主沉浮/174
第三节 走出去 · 国际化/185
第六章 能源悬空之舞
第一节 石油的全球赌局/206
第二节 新能源,我们上了多大一个“当”/226
第七章 房地产之多幕舞
第一节 投奔市场/244
第二节 房价伪命题/253
第三节 摸了十年始见石头/263
第八章 乳业之东方舞
第一节 崩塌在奥运会后的大厦/272
第二节 中国乳业的“三国演义”/28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