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看清前方的路:国际政治与中国战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49749
  • 作      者:
    孔根红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孔根红,曾用名孔耕蕻,博士学位,机关干部,兼职教授。历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综合研究处副处长、调研二处处长、综合处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研究室主任,副局级参赞,中共湖南省岳阳市委副书记(挂职),中共湖北省孝感市委副书记(挂职),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世界》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筹备组组长、副主任、理事会秘书长,研究室正局级参赞兼副主任、正局级参赞。武汉大学兼职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一带一路”华夏论坛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国外政治制度、世界政党政治、中国对外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150余篇,合著10本。
展开
内容介绍
  《看清前方的路:国际政治与中国战略》是作者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期间所写的关于国际政治与中国战略方面的文章汇集。全书分为“国际格局”“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政党外交”“中国道路”“两个主义”“治国教训”“中国新政”“国际论坛”“书评名家”十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与工作体会。
  文字记载是历史学科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本书全面地、高视角地介绍了二十年来国际形势、中国外交、两个主义等方面的发展演变,若干年后,将会是非常珍贵的中国当代史资料。本书内容极富价值。
  作者是学者出身,受过扎实的学术训练与浓厚的人文熏陶,这使得作者的工作调研文章没有流于形式、泛泛而谈。本书处处可见独立思考之光芒、深入钻研之精神,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文章结构颇具匠心,语言通晓流畅,细细读来,能感受到一种艺术之美。本书所录大部分文章可作为范文细细研习、品读。
展开
精彩书摘
  “文明冲突”理论述评
  文/孔根红
  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教授(Samuel P. Huntington)1993年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明的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一文后,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学界、政界和时事评论界一场罕见的笔墨大战。不过,在这场由亨氏引起的争论中,亨氏所见所闻,基本是激烈的批评文字。可是,面对否定与责难,亨教授反倒更坚信自己提出的理论范式揭示了冷战后人类所面临的、并将继续面临的主要矛盾冲突——文明的冲突。为回应批评者,他又在同年《外交》杂志第5期上再次推出其答辩文章:《不是文
  明,又是什么?——后冷战世界的范式》,进一步维护并阐发其“文明冲突”理论。这场“亨氏话语之争”还在继续,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那么,亨教授为我们的世界发现并设计了一种什么样的理论范式呢?
  背景·观点
  无疑,亨氏“文明冲突”理论的提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1989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世界进入所谓后冷战时期。历史的巨变,表明指导美国外交的“遏制战略”和“冷战时期许多熟悉的范式”均已过时。为此,美国许多学者竞相提出“单极时刻”“民族国
  家衰落”“不再有主要战争”“历史终结”和“国家利益决定”等理论范式,以解释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亨廷顿认为,上述理论虽各自抓住了后冷战时代的“某些现实”,但都忽视了国际政治中一个“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认为,新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主要不是意识形态(ideological)和经济的”,而是“文化上的(cultural)”,“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线(fault lines)将是未来的战争线(battle lines)”。
  何谓“ 文明”? 亨廷顿的解释是:“ 文明是文化的统一体(cultural entity)”,是“最高的文化群体和范围最大的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文明可能包含几个民族国家,如西方文明;亦可能只包括一个国家,如日本文明。据此,亨廷顿将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分为“七、八种”,即“西方、儒家、日本、伊斯兰、印度教、斯拉夫—东正教、拉丁美洲,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亨廷顿认为,西方人倾向于把民族国家视为全球事务的主角,可事实上,这种状况仅维持了几个世纪,人类历史在更宏观的范
  围是“文明的历史”。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确认了21种主要文明,其中只有6种留存于世。因此,文明的历史作用比民族国家更大。
  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的冲突是近代世界冲突演化的最新阶段。根据他对历史的考察,他认为,近代以来,世界性冲突已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的冲突都具有不同的根源。1793 年之前,冲突大都发生在君主——
  帝王、专制君主、立宪君主之间,冲突的根源是为扩张他们控制的官僚政治、军队、重商主义的经济力量和领土。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冲突的主线不在君主之间,而在民族国家之间。俄国革命的结
  果又使民族国家的冲突让位于意识形态的冲突,这个时期先是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和自由民主主义之间的冲突,后是共产主义与自由民主主义之间的冲突,冷战期间,后者体现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较量。在欧洲传
  统中,它们不是民族国家,而是认同于各自的意识形态。冷战结束后,冲突就进入了第四个时期。照亨廷顿看,前三次——君主、民族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基本上是西方文明内部的冲突,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已脱离西方阶段,重心已转到西方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亨廷顿认为,在这个时期,以文化和文明来划分集团或国家“远比按政治、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有意义”,因此,冷战期间,“三个世界”的划分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是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在全球冲突中会凝集在一起。在后冷战时代,文明的因素将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切冲突之源,亨廷顿甚至断言“未来全球的冲突将是文明的冲突”,“下一次战争,如果有的话,那将是文明之间的战争”。
  文明之间为何一定会发生冲突并成为人类社会中一切冲突之源呢?亨廷顿列举了六大理由:第一,文明间的差异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异。文明通过历史、语言、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宗教而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不同文
  明的人,对诸如上帝与人、个体与群体、公民与国家、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等关系的看法迥然有别;对权利与责任、自由与权威、平等与等级的相对重要性亦见仁见智。这些差异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会立即消失,它比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al ideologie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 regimes)的差异更为根本。差异虽不意味着冲突,冲突也不意味着暴力,但多少世纪以来,文明间的差异却引发了最持久、最残暴的冲突。第二,世界变得愈来愈小,而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作用却增强了,这就强化了文明意识,加强了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以及文明内部的共通性,由此也就加剧了不同文明间根深蒂固的分歧和敌意。第三,全球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变革的进程,使人脱离了长期以来的本土认同,同时也弱化了把民族国家做为认同的根源,于是,宗教以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形式填补真空。宗教复兴为人们提供了认同与依存的基础。第四,西方处在权力的顶峰,可同时,又出现了非西方文明寻根的现象:日本内转并“亚洲化”,尼赫鲁遗产的终结与印度的“印度教化”,西方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失败导致中东“重新伊斯兰教化”,叶利钦国内关于“西化”与“俄罗斯化”的争辩,等等。因此,处于权力顶峰的西方正面临着一个日益崛起的非西方世界,而后者正以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与此同时,以往非西方社会的精英通常是最倾向于西方的人,现在却完全相反。精英分子本土化和非西方化的情形正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出现,凡此都说明,西方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在所难免。第五,文化的特性和差异较少可变性,与政治和经济相比,更不容易协调与消解。共产主义者可以变成民主主义者,贫富亦可易位,可是,俄罗斯人却不能变成爱沙尼亚人。就阶级与意识形态冲突而言,关键的问题是:“你站在哪一边?”人们可以选择并可以改变立场;而在文明的冲突中,问题是:“你是什么人?”这是既定的且无法改变的。从波斯尼亚到高加索到苏丹,答错了这个问题,则意味着性命难保。比种族区别更激烈、更排他的是宗教
  差别,一个人可以拥有法国与阿拉伯的血统,甚至同时是两个国家的公民,但不能同时是天主教徒和穆斯林。第六,经济区域主义日趋上升,一方面,成功的经济区域主义会强化文明意识,另一方面,经济区域主义只有植根于共同的文明土壤之中才能成功。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未来的重要性可能会增强,这会强化文明的冲突。
  亨廷顿在说明了六点理由之后指出,文明的冲突发生在两个层面上。在微观层次,文明断层线上相邻的集团,为领土控制权而产生冲突,在宏观层面,不同文明的国家,为军事、经济权力,为控制国际机构和第三势力,以及为推行各自特定的政治和宗教价值观而发生冲突与斗争。
  警策·反思
  要说亨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失误,似不难。
  亨教授是国际政治理论专家,且是颇具盛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但他不是人类学家,不是文化学家,更不是文化史学家。一个不研究文明的人闯进文明的领域并试图探索其深层问题,有些勉强。
  一,亨廷顿笔下“文明”的概念极为模糊、混乱。首先,“文明”与“文化”的界线不清,有时“文明”就是“文化”。实际上,“文明”与“文化”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一般说来,“文明”的范围大于“文化”,如西方文明大于美国文化,同一文明内部又有文化差异。其次,亨廷顿笔下“文明”的概念是静态的、封闭的。照英国著名的文化学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说法,“文明”是强调某种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再次,在亨廷顿看来,“文明”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在当代,文明有其现代含义,它应包括工业文明、科技文明等内容。最后,亨廷顿对现代世界“七、八种”文明的划分不准确,他将日本文明视为一个独特体系,是没有说服力的,日本文明属儒家文明圈,很难确立其归属。
  二,亨廷顿将不同文明的冲突推到极致,忽视了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不同文明并非是人类冲突的根源,相反,它是世界融合的起点与归突。一部人类文明史,是长期的相互依存、求同存异、不断融通与彼此推进的历史。西方文明本身是博采众家之长的产物。近代欧洲文明的曙光——文艺复兴,并非仅仅在“复兴”希腊罗马文明,而是吸收了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的文明。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引起西方在航海技术、军事技术和印刷技术上的变革。欧洲启蒙运动大师都程度不同地从中国文化,尤其是从儒学思想中吸收了“人本”思想。日本受中国儒学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开明、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将异域文明视为异端邪说,他们像普罗米修斯那样,窃取人类文明之火,点燃起民族智慧之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更是在积极借鉴、吸收人类世界中先进文明的基础上而日益崛起、走向世界的。文明不分国界。宗教信仰相异,文明背景不同,并不妨碍人类文明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人类历史的进步正是有赖于不同文明的推动。亨教授在阐释其“文明冲突”理论时,严重忽视了文明有一种消解差异、超越差异的能力。
  三,亨廷顿将文明国际政治化,进而将文明专制化、权力化,其“文明冲突”理论是冷战思维的继续。一个系统、一个时代的文明可能有政治的投影,但文明决不是政治;在国际冲突中,有文明的背景,但文明决不是国际冲突中一切冲突之源。而亨廷顿将国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经济冲突、军事冲突、政治冲突、意识形态冲突,都贴上文明冲突的标签,将文明冲突极端化、国际政治化,显然违背了文明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亨廷顿所说的文明,是一个国际政治学家所说的文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亨廷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他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圈内人物,故此,美国学者说他是“学政混合(academic-political complex)”型人物。做为学者,他的学术思想受其政治理念的制约与干扰;做为谋士,要为政界出谋划策,
  常造成谋士与学者角色错位。《文明的冲突?》正是他在奥林战略研究所关于“转变中的防卫环境及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课题所提交的研究报告,是一篇十足的“策论”。在亨廷顿看来,后冷战时代,随着前苏联威胁的消失,全球政治冲突将出现在不同文明之间,主要冲突是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的冲突,西方文明面临的最大的“敌手”将是儒教与伊斯兰教文明的联合势力,因此,他向美国及西方国家进言:推进西方文明内部,尤其是欧洲与北美“子文明”之间的合作;将东欧和拉美融入西方;联合俄罗斯和日本;抑制儒教与伊斯兰教国家的军事扩张并充分利用这两大文明国家间的差异与冲突;放慢削减西方军事力量的步伐并保持在东亚及西南亚国家的军事优势;支持其他文明中与西方价值观和利益相投的集团;巩固能够反映西方利益与价值并使之合法化的国际组织,并推动非西方国家参与这些组织。很清楚,亨廷顿大谈文明的冲突,意在以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的围剿,达到西方文明一统天下的目的。这种文明专制与霸权的战略构想,显然还是冷战思维的产物。
  人类若步入亨氏理论的误区,必将掀起又一场新的冷战,那将是人类文明的不幸。令人庆幸的是,亨氏理论一问世,就遭到世界上各路不同的学者与政界人士的强烈批评。连在美国学界与政界,亨氏也碰到了很强的对立
  面。因此,把亨氏理论视为美国现实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础,显然言过其实。但有一个现象也不能忽视,明知亨氏观点不对,但由他掀起的这场“文明冲突”理论的讨论,却势头不减。我认为,亨氏理论,如亨氏所言,令人“恐惧”,更令人反思。
  反思一:进入后冷战时代,影响人类的不安定因素,除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外,文化也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全球性的科学文化与民族性的文化之间的矛盾渐趋激烈。应该说,亨教授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惜他开出的治世药方是错的。可是,随着全球进入一体化,不同文明、不同民族文化与普世文明与文化如何能“和平共处”,这是世人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反思二:亨氏理论在中国和华人圈的反响决不亚于美国和其他国家。大陆和海外华人学者认为,一位不了解中华文明的洋人,在谈到全球文明冲突的时候,却不自觉地触动了中西文明冲突与融合的敏感话题。毫无疑问,我们不赞成亨廷顿搞东西方文明对抗,我们提倡东西方文明共荣。但在全球文化大危机的今天,中国文化如何保持并找回自己的属性又不失去其人类文化的科学性,当令国人三思!
  反思三:一位不攻治文明与文化理论的政治学人,虽犯了唐·吉诃德式的错误,但他的超前意识,令人警策。我们的学者也应有超前意识。在文化研究上,我们常常被人拖着跑和跟着跑,疲于应战,急功近利,修修补补,总难有所作为。时下文化上的殖民化倾向日重,又来一位亨氏大人“文明冲突”论的挑战,我们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话语。我们在经济上的成就,举世称道,在文化上如何创造出与之并驾齐驱的伟大工程,学界贤人,当有紧迫之思。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国际格局
“文明冲突”理论述评
冷战的阴魂
——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文化霸权之梦
——再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冷眼向洋看世界
看清前方的路
——本世纪头十年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下个十年展望
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三亚峰会
——金砖国家合作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金砖国家间合作体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部分 国际形势
地球环境持续恶化
世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看清前方的路:国际政治与中国战略
——新年寄语
反思与变革
——对2009 年上半年国际形势的看法
美国对外政策“变”与“不变”
——对奥巴马政府外交“新政”的分析、判断与思考
2010年国际形势与涉华形势
对西亚北非局势的几点看法及对策思考
2011年国际形势的特点及看法
近期国际形势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2年上半年国际形势突出动向及中国外部环境新变化
从国际形势的新发展看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新变化
从容走向信息互动时代
——参加全国新闻发布工作负责人培训班有感
第三部分 中国外交
对我国民间组织加强国际合作的几点思考与对策建议
“和谐世界”:引领中国外交实践的伟大创新与发展
人间正道是沧桑
——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外交:开局新篇
正义之光 永恒不灭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创举
——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评析
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回顾2010 展望2011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之路
关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几点思考
推进“一带一路”宜处理好若干关系
第四部分 政党外交
试论周恩来政党外交思想与实践
发展新型的党际关系
政党外交:新的起点
开创未来的纪念
——纪念党的对外工作90 年暨中联部建部60 年的深刻启示
永远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90 年
光辉历程 壮丽画卷
——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90 年
伟大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
——关于党的对外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
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观与中欧新型党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同发达国家政党:顺应变化 共谋发展
中国共产党同周边国家政党全面交往
第五部分 中国道路
香港回归:世纪的庆典
“三个代表”与“世界眼光
十七大:中国面向世界的新起点
日出东方
——中国改革开放30 周年感怀
中国迈向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两会”感言
内忧外患显从容
从“天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
“读懂中国”
——国外“中国观察家”谈中国共产党的几个核心观点
“中国模式”:新的调整与变革
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世纪经典 未来宣言
——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延安精神”与“中国道路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新境界
——外国政党政要眼中的中国道路
全球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
第六部分 两个主义
越南老挝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危机与变革 前途与命运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反“危机”研究报告
从制度层面看当前西方资本主义面临的困境
从朝、越、老、古党代会看世界社会主义现状与前景
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当前危机的初步看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建立新型关系
从“驴”“象”之争看美国政治制度缺陷
第七部分 治国教训
对国外几个执政党因腐败丧失政权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对国外几起因突发事件处置失当导致骚乱的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第八部分 中国新政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形成的历史过程与意义
“中国梦”的对外解读
关于对外传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的几点思考
中国梦: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之梦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专题讲话的体会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应着力处理好十个重要关系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外交重要讲话的体会
第九部分 国际论坛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促进全人类共同繁荣
努力推进均衡、普惠、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在“相互依赖的全球化世界”国际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充实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内涵
——交流协会代表团访日侧记
为努力构建中日之间信任关系而努力
——在日本“世界法人”第八次年会上的主旨演讲(摘要)
正视机遇,为推动中日经贸合作转型升级而努力
——在日本“世界法人”举行的“中日经贸关系”恳谈会上的演讲(摘要)
出席英国“威尔逊公园”国际会议的几点印象
中国稳定发展与世界
——在“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可持续发展论坛”对话会上的发言
携手共进,为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懈努力
——在“金砖国家不是空洞的口号,其崛起对欧美意味着什么?”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欧务实合作将树立合作共赢的典范
——在第四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闭幕式上的发言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发展的正确轨道
——在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崛起:
权力与责任”研讨会上的发言
变革世界中的中国共产党
——在第16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的发言
做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表率
——在2015年“丝路之友”中国—意大利对话会上的发言
第十部分 书评名家
读郭庆仕《求是笔录:社会主义问题探究集》
在《垂而不死的新自由主义》首发式暨新自由主义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意义与启示
——读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系列文章有感
用心智诠释政党外交的真谛
——读李北海新著《外交心语》有感
视角新颖 见解独到
——读肖枫教授新著《苏联解体我的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出去”的有益探索
——评《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