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060338
  • 作      者:
    齐建英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齐建英(1980-),女,河南叶县人,法学博士,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郑州大学法学院博士后。共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CSSCI期刊七篇,包括《中州学刊》、《甘肃社会科学》、《政法论丛》、《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课题十余项,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地厅级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论丛书: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研究》基于语用学视角,重点从语境和主体间性两个方面切入对法律推理进行分析。在此框架内,法律推理的理性基础是基于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交往理性是对实践理性内在交互性的提升,它靠主体间论辩达成的共识来进行价值判断和实践指导。正是由于语境的影响,法律推理呈现出假设性。假设性是对确定性的补充,是对法律推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的逻辑阐释。语境通过推理主体的语言选择和语境顺应进入论辩,通过语言的乔装改扮影响法律推理。在语用学视域中,法律推理的方法是将推导融入对话过程的方法,是理解的方法。语境决定着主体间性的实现及程度,主体间性一经实现,就成为语境的一部分。提升法律推理的有效性,要从语境和主体间性两方面入手。
展开
精彩书摘
  《法哲学与法学方法论丛书: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研究》:
  二、制度语境中的“政法传统”
  (一)法律推理的倒置与扭曲
  从法律推理的最直观的层面看,佘祥林案和赵作海案的关键在于颠倒了法律推理的过程,违背了理由先于结论、结论出自理由的逻辑顺序,是“被倒置的法律推理”,是扭曲和变异的法律推理。
  倒置的法律推理与法官对裁判预测、直觉和法感的依赖不同。裁判预测是在裁判中,法官了解案件事实之后,对案件处理结果形成了预测,然后寻找法律依据并最终作出裁判的过程。它有倒置的特征。裁判预测客观存在,有学者指出,裁判预测既不可怕,也不可恨,它能有效避免推理过程中的盲目和无绪。裁判预测到裁判结论的推理逻辑过程为:裁判预测——外部证成——内部证成——裁判结论。倒置的法律推理与预测到结论的推理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忽略了法律推理的外部证成与内部证成这个检验的过程。法官的直觉来源于以往的审判经验,它产生在查明案件事实之后,而且直觉本身只是获得结果的一个审判指向,随时准备修正。拉伦茨认为“仅以法感为基础的判断,只有对感觉者而言是显然可靠的,对与之并无同感之人,则否。因此,法感并非法的认识根源,它至多只是使认识程序开始的因素,它促使我们去探究,起初‘凭感觉’发现的结论,其所以看来‘正当’的原因何在。”法律推理倒置过程中所产生的判决结果并不是来源于法官的审判经验,而是基于其他考虑进行的先人为主的裁判。倒置的法律推理是利用先期已经确定下来的结论对案件事实及事实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行裁剪,而不是在充分掌握、全面考虑案件事实的基础上的感觉或预测。从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倒置的法律推理中,前期的结论并不是一个导向,而是最终的结论。它不是预测或感觉,不是认识的起源,而是认识的结论。倒置的法律推理不是客观的认识现象,而是人为的处理结果。因此说,倒置的法律推理的实质在于人,是人对逻辑的主观刻意颠倒。
  在余祥林案中,能够证明佘祥林犯故意杀人罪的案件事实有:佘祥林夫妻感情不和;余妻张在玉失踪;村里发现女尸与张的身高、体型吻合,且经过亲友辨认;佘祥林做了有罪供述。而证明佘祥林没有故意杀人的案件事实有:佘祥林的有罪供述是在“生不如死”刑讯逼供中做出的,且前后不一致;侦查人员存在诱供;上诉期间,有人开具证实“被害人”张在玉尚在人世的证明;作为凶器的石头始终没有找到。在赵作海案中,能够证明赵作海犯故意杀人罪的案件事实有:赵作海曾与赵振晌发生了流血冲突,赵振晌因此而神秘地失踪了,赵作海具有作案动机;在他们村头发现一具高度腐烂、无头的无名尸体,赵作海有犯罪结果;赵作海做出了“有罪供述”,即赵作海的作案证据。案件存在的重大疑点的有:尸源问题;压在尸体上的3个五六百斤的石磙,不可能是赵作海一人所为;难以排除逼供、诱供的行为;肢解尸体的刀具没有找到。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思路和基本结构
四、研究方法
五、尝试性创新

第一章 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概述
第一节 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界定
一、法律推理研究的语用学新视角
二、语用学的主要特征:主体间性和语境
三、法律推理概念的语用学解读
第二节 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与法律推理类型
一、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划分
二、法律推理是逻辑与价值的统
三、法律推理是合法律性与合法性的统
第三节 语用学视域中的法律推理与语用推理
一、语用推理的产生与界定
二、法律推理和语用推理之间的基本联系
三、法律推理与语用推理的主要区别

第二章 主体间性与法律推理的理性基础
第一节 主体间性概述
一、主体间性的提出
二、主体间性的主要理论界面
三、交往理性是主体间性的实现路径
第二节 法律推理中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一、主体性在法律推理中体现为实践理性
二、交往理性对实践理性的发展
三、交往理性是法律推理的理性基础
第三节 主体间性对法律推理的要求
一、“说者”与“听者”都是法律推理的主体
二、达成共识是法律推理的言说目的
三、法律推理达成共识的语言条件
四、主体间性在法律推理实践中的缺失

第三章 语境与法律推理的逻辑基础
第一节 法律推理中的语境
一、语境的由来及概念
二、语境观
三、法律推理中的语境及其特征
第二节 语境与假设性法律推理
一、假设性推理的提出及其特征
二、语境依赖是假设性法律推理的基础
三、法律推理的假设性与确定性
……

第四章 法律推理的语用方法
第五章 完善法律推理的语用路径

结语:深化法律推理的语用学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