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研究视角上,在归责模式的选择和构建上更有说服力。第二,研究方法上,重点在于研究方法的组合运用。第三,研究问题上,构建了先前行为理论体系框架。
“不作为犯中的先前行为”是刑法教义学领域公认的理论难题,也是各国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工具,其研究难度和意义不言而喻。本书从“先前行为问题的教义学定位”出发,论证以不真正不作为犯模式研究先前行为问题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的比较方法,整体性地比较不同国家的司法判决和理论学说,扎根我国司法实践,针对“先前行为保证人地位的法理根据”“先前行为型不作为犯的理论体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第一编 先前行为问题的教义学定位
第一章 先前行为的三种归责模式
第一节 三种归责模式介绍
第二节 三种归责模式的疑问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不真正不作为犯模式下的研究展开
第一节 问题梳理
第二节 研究定位、方法与框架
第二编 先前行为保证人地位的法理根据
第三章 不作为犯的扩张定位与先前行为的法理根据
第一节 不作为犯的扩张定位
第二节 扩张定位下的保证人理论
第三节 扩张定位下先前行为的法理根据与典型适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作为犯的限缩定位与先前行为的法理根据
第一节 不作为犯的限缩定位
第二节 限缩定位下的保证人理论
第三节 限缩定位下先前行为的法理根据与典型适用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不作为犯的功能定位与先前行为的法理根据
第一节 我国不作为犯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我国现有保证人理论的疑问
第三节 二元保证人理论之提倡
第三编 先前行为型不作为犯的理论体系
第六章 先前行为的认定
第一节 来自判决的疑问
第二节 先前行为的性质
第三节 先前行为的内涵及范围
第四节 具体判断
第七章 先前行为与因果关系
第八章 先前行为与共同犯罪
第一节 三维度框架下的理论梳理
第二节 阵营选择
第三节 面向法益侵害的义务区分理论
第九章 先前行为与罪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