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30673
  • 作      者:
    潘利红,李韬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潘利红,女,生于1965年,广东兴宁人。华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广东党史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现实问题。主持和完成了《珠江三角洲民营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研究》(广东省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广东省精品课程)等六项省部级课题及一批其他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潘利红、李韬编著的这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概论》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归纳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大量文献史料为依据,尽可能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轨迹,一方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既有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的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与确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提出,经过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长期探索和思考的产物,不但是对王明所代表的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照搬照抄马列词句、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教条主义的否定,而且也是对共产国际长时期以来对中国共产党实施统一指挥的一种否定,强调的是学会灵活地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运用到中国实际斗争中去。马克思主义是根据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产生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及整个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普遍意义上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地,某些具体结论与中国社会实际之间存在着历史差距,如何根据中国的社会历史情况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和道路,如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建设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没有现成的答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一系列极其复杂问题,形成新的方法和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来接受的,因此,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领导人从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开始,就意识到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国社会历史现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的倾向。因为马克思主义最初是经过俄国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因此,中国先进分子最初了解的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俄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既是一个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和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根本上克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俄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目前,学术界认为,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要和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是李大钊。1919年8月,李大钊指出:“我们只要把这个那个的主义,拿来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他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②1923年,李大钊谈到社会主义理想时指出:“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演变的历史轨迹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步运用的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步运用的历史轨迹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步运用的主要理论成果
第三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建构
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一、《共同纲领》指导下的国家建设,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构想演变的历史轨迹
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完成
四、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成果
第六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历史轨迹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积极成果
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的错误观点
第七章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先导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
三、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变化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九章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轨迹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主要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