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variations and outcomes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9563401
  • 作      者:
    孙秀林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农问题在当今中国具有极为突出的意义,也是社会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作者从“治理”而非“统治”的视角出发,基于全国性的抽样样本,选取极具科学性和代表性的测量指标,考察不同的村庄治理类型及其治理绩效,本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内容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可供相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展开
作者简介
  孙秀林,现任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博士,曾任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空间分析。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课题(子负责人)、上海哲社、上海教委创新、浦江人才等多项课题。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青年研究》等社会学专业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在当代中国,村庄社区的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关系到几亿人的日常生活与未来发展,是一个日益重要的议题。
  《当代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绩效分析》利用2005年的一个全国随机抽样样本,按照村民代表的产生情况与一事一议的实施情况,划分出不同的村庄治理类型。村庄治理过程,以村干部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与村民对村庄政治事务的关注为标准;村庄治理绩效,使用公共品供给作为测量指标,分析了村庄治理的不同类型对于村庄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的影响效果。本书基于定量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的村庄治理类型,在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方面的不同,资料丰富,说理有据。

展开
精彩书摘
  村庄的治理过程,本书从村庄社区之内的两个最主要的行动者来考察: 村干部与村民。对于村干部,我们考察其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并认为这种时间的分配体现了其对于自身角色的认同。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完成国家任务所花费的时间与从事社区事务所花费的时间。那些花费更多时间在“国家任务”上的村干部,他们的角色更倾向于“国家利益代理人”;那些花费更多时间在“社区事务”上的村干部,其角色更倾向于“社区利益代表人”。对于村民,我们考察其对于村委会日常工作与决策的关注程度。
  村庄的治理绩效,本书采用村庄社区提供的公共品来作为衡量的指标,之所以采用这个指标,是因为“治理”的终极目标在于最大化社区之内居民的公共利益,而社区范围之内的公共品供给,可以作为这种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最直接的测量指标。
  以上两个方面的指标,构成了本书最重要的被解释变量(Dependent Variables)……
  ——第三章实证分析策略
  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村民自治的实行,对中国的村庄治理形成了什么影响?
  本书对于村庄治理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村庄治理的过程,二是村庄治理的绩效。本书从村干部与村民两个方面来观察村庄治理的过程与结构。对于村干部,考察其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与角色定位;对于村民,考察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村庄政治事务的关注程度。村庄治理的绩效,本书选取最直接的一个测量指标: 村庄提供的公共品开支。
  对于村民自治,本书选取村民代表的选举情况与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行情况来作为测量指标。
  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可操作化的假设: (1)对村庄的治理过程而言,民选代表与一事一议的实行,会改变村干部的行为模式与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会促使他们增加花费在“社区服务”方面的时间,而减少花费在“国家事务”上的时间;同时会提高村民对于村委会日常工作与决策过程的关注程度。(2)对村庄的治理绩效而言,民选代表与一事一议的实行,会显著地增加村庄财政中用于公共品方面的开支,不管这种公共品开支的测量方式是总量、人均数量,还是占整个开支的相对比例。
  在第七章中,我们使用多元分析来考察村民自治对于村庄治理的效果,并进一步考察了选择性偏差问题,其最后的数据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体上来看,最后的实证结果基本支持了本书提出的假设,即村庄的治理过程与治理绩效都受到了村民自治制度的显著影响。
  对于村庄治理绩效而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村庄政府花费在公共品方面的开支,如总量、人均数量、开支比例等,村民自治的实行,都显著地增加了公共品方面的开支。不管是在初步的描述性分析中,还是在多元回归中,还是控制选择性偏差之后,这种影响效果都是显著并且非常“稳健的”(robust)。
  村民自治对村庄治理过程的影响,则显得较为复杂。首先,对于村干部的行为模式而言,村民自治可以显著地增加村干部从事“社区服务”的时间,也就是说,村干部“社区利益保护人”的角色得到凸显;但同时,村干部从事“国家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并不会显著降低,这说明其“国家代理人”的角色仍然很清晰。这两点综合说明,村民自治制度的引入,对于村干部的日常治理行为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如预期中那么彻底。其次,对于村民的政治关注程度而言,民选代表与一事一议的作用有显著不同。民选代表的实行,可以显著地提高村民对于村委会日常运行与决策的关注;而一事一议对此则没有显著的影响。
  ——第十一章结语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内容
二、 分析框架与假设
三、 研究与分析单位
四、 研究数据与分析方法
五、 主要发现
第一章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 村庄治理
二、 村庄治理过程中的行动者(Ⅰ): 村干部
三、 村庄治理过程中的行动者(Ⅱ): 村民
四、 村庄治理绩效: 农村公共品供给
五、 小结
第二章假设的提出: 村民自治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一、 村民自治的制度变迁过程
二、 假设: 村民自治制度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三、 小结
第三章实证分析策略
一、 被解释变量: 村庄治理
二、 解释变量: 村民自治
三、 工作假设小结
四、 控制变量
第四章数据描述: 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 村庄治理过程
二、 村庄治理绩效: 公共品开支
三、 小结
第五章村庄民主的影响因素分析(Ⅰ)
一、 村民自治的影响因素
二、 实证分析策略
三、 实证结果
四、 小结
第六章村庄民主的影响因素分析(Ⅱ)
一、 "一事一议"制度的变迁过程
二、 "一事一议"的影响因素
三、 小结
第七章税费改革之后的村庄治理
一、 村干部的收入与激励
二、 计划生育管理
三、 税费改革之后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第八章村干部的角色
一、 村干部的双重角色
二、 村庄民主的测量
三、 实证模型与结果
四、 小结
第九章村庄民主对村庄治理结构与治理绩效的影响
一、 村干部的时间分配
二、 村民的政治关注
三、 公共品供给
四、 选择性偏差问题
第十章宗族、民主与村庄治理: 进一步的分析
一、 理论分析框架
二、  宗族复兴: 一个替代性的组织选择
三、 实证分析策略
四、 实证分析结果
五、 小结
第十一章结语
一、 结论
二、 讨论
三、 本书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表格
后记
正文表格
表1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CGSS2005,农村地区)
表2本书的被解释变量
表3村干部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
表4村财政支出结构
表5实行村委会选举的比例(分省)
表6村民代表由村民提名选举产生的比例(分省)
表7一事一议的实施情况(分省)
表8村庄治理的不同类型(地域分布)
表9工作假设
表10模型中所使用控制变量的一个基本描述
表11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表12村干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
表13村干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地域分布)
表14村干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民选代表的影响)
表15村干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一事一议的影响)
表16村干部日常治理过程中的时间分配(不同村庄类型的影响)
表17村民对村委会日常工作与决策的关注程度(地域分布)
表18村民的政治关注程度(民选代表与一事一议制度的影响)
表19村民的政治关注(不同村庄类型的影响)
表20村庄财政支出结构
表21村庄公共品支出结构
表22村庄公共品支出结构(地域分布)
表23村庄人均公共品支出(村民自治与一事一议的影响)
表24村庄公共品支出(不同村庄类型的影响)
表25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描述
表26民选代表的影响因素(Logit Model)
表27一事一议的影响因素(Logit Model)
表28福建某地村干部的基本情况
表29福建某地村干部的收入情况
表30福建某村的筹备组名单(前期)
表31福建某村的筹备组名单(后期)
表32村干部日常事务
表33村干部从事不同类型日常事务的分布情况
表34村干部从事日常事务的不同类别
表35模型中所使用变量的描述统计
表36村干部日常事务(绝对数值)的回归结果(Ordinal Probit Model)
表37村干部日常事务(相对比例)的回归结果(OLS)
表38村干部从事"社区事务"的时间分配(OLS)
表39村干部从事"国家任务"的时间分配(OLS)
表40村民对村委会日常运作与决策的关注程度(OLS)
表41村庄公共品开支总量(Tobit Model)
表42村庄公共品开支人均数量(Tobit Model)
表43村庄公共品开支比例(Tobit Model)
表44村庄公共品开支转换比例(OLS)
表45概率指数(Propensity Score)的估计
表46初始效果(Raw Effect)与调整后(ATT)效果的比较
表47样本分布情况
表48宗祠分布情况
表49现在宗祠与1949年以前宗祠的关系
表50本小组共举行过几次小组长选举
表51小组长如何产生
表52选举过程
表53过去五年的公共设施项目投资情况
表54项目资金来源
表55公共项目的管理过程
表56控制变量的描述
表57对于是否建立宗祠的事件史分析(Cox Model)
表58宗族对于民主的回归结果
表59组织类型
表60不同组织类型的治理绩效(Raw Effect)
表61不同组织类型的治理绩效的回归结果
表62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方程
表63初始效果与调整后效果的比较
表64假设的检验结果
附录表格
表A1模型中所使用控制变量的一个基本描述
表A2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矩阵
表A3村干部从事"社区事务"时间分配的回归结果(OLS Model)
表A4村干部从事"国家任务"时间分配的回归结果(OLS Model)
表A5村民对于村委会日常运作与决策关注的回归结果(OLS Model)
表A6村庄公共品开支总量的回归结果(Tobit Model)
表A7村庄公共品开支人均数量的回归结果(Tobit Model)
表A8村庄公共品开支比例的回归结果(Tobit Model)
表A9村庄公共品开支比例转换的回归结果(OLS Model)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