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奔向创业板(升级版)》:
借壳上市的无奈如果站在公司需要回报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从2000年到2003年,随着光线传媒规模的每年翻番,触及业务(平面媒体、娱乐节目、电视剧投资、电影投资发行、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无线等都有涉及)的不断扩大,也为王长田带来了一段最为辉煌的日子。
截至2003年,光线传媒的总收入高达2.5亿元后,王长田也被一连串的荣誉贯于一身,如“十大新锐人物”、“十大传媒创新人物”等,甚至被称为打破传媒坚固体制的“创新英雄”。
与此同时,王长田对实现上市梦已经信心百倍:“我们已经具备了上香港市场的资格。”这一点,从王长田吸收合并北京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由300万元增至500万元可见一斑。只不过,王长田的香港上市梦很快又破灭了。
“光线传媒太急于讲一个新媒体的故事。”一位已经离开光线的员工曾如是说。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2003年,是王长田急速扩张的一年。这一年,王长田不仅与中国广播影视集团达成了合作,而且开始实施与互联网相关的新媒体战略。王长田于2003年10月正式推出了光线E视,它让无数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数字乐园变成了现实的同时,也获得了惊人的回报。每天来自全国用户5000万人次的访问流量和1000多万宽带用户的覆盖使得光线E视成为了当时华语圈中首屈一指的数字娱乐品牌。
毋庸置疑,此时的王长田让很多人羡慕,也让很多人嫉妒,更促使很多人开始与他共同分享一块蛋糕。2004年以后,中国互联网市场犹如一只被唤醒的雄狮,移动增值服务提供商(SP)、主流媒体,还有视频网站等各种传媒形式强势袭来,王长田的“新媒体航船”不得不重新调整航向。
2005年,当国内许多的视频网站开展得如火如荼时,王长田也动了心,并很快开通了视频娱乐网站E网,“光线丰富的节目内容,电视上播完了就看不到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随时都可以看到。”可以说王长田对E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甚至高新聘请了陈世鸿等职业经理人专门运作E网。
“但当2006年我们要进入电影行业的时候,整个电视行业都出了问题,两台合并(省市电视台与省市电台全面合并)之后导致市场竞争的减弱,民营公司普遍遇到了困难,大部分公司都死掉了。那时候我们有四个业务同时在推进:大型娱乐活动,电视剧业务,互联网业务和电影业务。
这四个业务里面,有一个业务是失败了,那就是互联网业务。我后来发誓说,我再也不自己主动做一个网站,我一定是投资收购的方式重新进入。”王长田的话语中所透露的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2007年,职业经理人陈世鸿正式宣布辞职,王长田的互联网战略也正式失败。
事实上,在2005年和2006年对于王长田来说还有两个不愉快的插曲。2005年,北京电视台开始独自制作大型娱乐资讯节目的模式迅速在全国形成了一种“蝴蝶效应”,王长田的《中国娱乐报道》不仅在北京电视台被迫停播,而且一大批省级电视台也将王长田拒之门外。200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共同掀起了一股整治风潮,王长田的SP业务再次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最终以每个月收入仅过百万的现实浇灭了年收入人民币5000万元以上的原计划。
至此,虽然王长田在当年那批一同崛起的草根创业者当中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但光线传媒的发展已经退回到了2001年的水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