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G20国家形象:俄罗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30779
  • 作      者:
    杨青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杨青,1973年生,中共党员,博士。现为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副主任。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硕士毕业于解放军国防大学军事战略专业(国际战略方向);博士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专业(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方向)。曾在北京军区从事翻译和科研工作,也曾在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海外信息专线任编辑和记者。已在国家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G20国家形象:俄罗斯》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展现出俄罗斯深层的文化宗教因素及不同时代的媒体变迁对国家社会面貌的影响,论述了不同时期的国家领导人如何把握国家利益塑造国家形象;之后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分析其“如何认识俄罗斯”及美中两国眼中的俄罗斯国家形象差异巨大的原因。
  《G20国家形象:俄罗斯》论证了国家形象在呈现、塑造和被解读的过程中,多种因素都在发生作用。努力增加多边及多边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减小冲突利益、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是缩小国家形象自我塑造和被外界解读之间差距的可行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应该反思一下,把苏共的消亡和苏联的崩溃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不是有舍本逐末之嫌?如此夸大一个人的作用,是不是太贬低了人民的历史地位和分量?苏联解体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就其国家治理来说,苏联在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一再错失改革的良机,最后使得国家机体失去了生机、政权失去了民心,最终走向了解体。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
  中国和俄罗斯的国情和传统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之处。诚如杨青博士书中所述,俄罗斯是一个有着“第三罗马帝国”及“弥赛亚”救世主情怀的国家,也是一个易走极端的民族;相比而言,中华民族行事要温和许多。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历程中,中国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了前面,这是正确的、谋求稳定发展的道路。
  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俄罗斯可谓独具一格,别具风韵,有诸多他国阙如的特色。
  俄罗斯既是世界上地理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最大的国家,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资源大国,其陆地面积几乎是中国的两倍,而其人口则只为中国的1/8。
  俄罗斯拥有先进的军事科技水平和强大的国防力量,目前仍是世界上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尽管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这方面的地位和分量相对有所下降,但随着被媒体称为“强人硬汉”普京的归来,“国土安全至上”的观念不弱反强,重铸昔日辉煌的强军欲望不见丝毫减退。尽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迁,但历史积淀下来的俄罗斯民族本性中的东西并未因苏联的崩溃和社会的变迁而中断。
  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既代表了俄罗斯的外在形象,又反映了俄罗斯的内在精神气质。19世纪,俄罗斯文学大师辈出并交相辉映,如文学泰斗托尔斯泰、俄罗斯“诗圣”普希金、讽刺主义大师果戈理、天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苏联文学奠基人高尔基等。各国读者正是从这些作家带有生命体验的内省和灵魂拷问方式的作品中领略了俄罗斯民族不屈的抗争以及对人间正义的不懈追求,领略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博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俄罗斯文学给予中国作家和读者以巨大影响,滋养了中国几代作家和读者。以鲁迅先生为例,他在留学日本时对俄罗斯19世纪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俄罗斯文学是“为人生”的文学,是与活的人生贴近的文学。鲁迅从俄罗斯文学中发现了东方文学所缺少的对人类良知和正义的深沉呼唤。鲁迅说中国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但却没有像普希金这样的诗人。鲁迅从俄罗斯文学中发现了东方文学所没有的穿越精神黑洞的力量和创造之光。
  ……
展开
目录
《G20国家形象:俄罗斯》
序言Ⅰ
前言Ⅰ
第一篇 国家形象相关理论
第一章 跨学科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与国家形象
第二节 传播与国家形象
第三节 国际公共关系与国家形象
第四节 符号学与国家形象
第五节 文学艺术与国家形象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一节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相关研究文献
第二节 俄罗斯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三节 中国国内相关研究文献

第二篇 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一章 帝国扩张 “双头鹰”的追求
——俄罗斯封建帝国的政治历程及历史传统
第一节 俄罗斯封建帝国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影响俄罗斯形象的历史传统因素分析
第二章 盛极而衰 七十年大国演绎
——苏联时期的国家道路选择及内外战略
第一节 苏联的成立和初期发展
第二节 从“双重对外”到“谋求世界霸权”
第三节 传媒由共产党的“传声筒”到“颠覆性政治力量”
第四节 斯大林模式与苏联形象
第三章 浴火重生 转型中强力崛起
——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政治与外交
第一节 新兴媒介背景下信息与传媒技术发展
第二节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国家形象严重衰落
第三节 普京重塑俄罗斯大国形象
第四节 梅德韦杰夫“经济现代化”战略提升国家形象
第五节 普京第三任治下的俄罗斯
第四章 强力应对 扭转衰弱形象
——21世纪俄罗斯国内外危机事件应对
第一节 车臣战争及人质事件:艰难应对中彰显治国决心
第二节 “颜色革命”应对:加强法制,重视独联体
第三节 俄格战争出手:展示威力确保核心利益
第四节 中东角力亮招:强势彰显“北极熊”的威力
第五章 整合传媒重塑大国形象
——21世纪俄罗斯的媒体外交运作
第一节 宏观体制:使传媒成为“国家服务者”
第二节 中观举措:全面落实媒体外交战略
第三节 微观操作:注重媒体内容制作
第六章 彪炳青史 增辉国家形象
——俄罗斯思想、文化艺术等
第一节 俄罗斯思想的形成及新俄罗斯思想
第二节 俄罗斯文学艺术成就
第三节 俄罗斯科学教育及国民素质等优势
第四节 俄罗斯文化中的国家形象符号

第三篇 俄罗斯国家形象的不同解读
第一章 从“欧洲宪兵”到“社会主义领头羊”
第一节 沙皇俄国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形象
第二节 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国家形象
第二章 是“敌人”还是“老大哥”
第一节 “敌人”形象:美国意识形态对立中的苏联形象
第二节 “老大哥”形象:中国的追随和集体想象中的苏联形象
第三章 是“民主倒退”还是“可控民主”
第一节 “民主倒退”“权威主义”:西方对俄罗斯的批评
第二节 “可控民主”“战略伙伴”:中国对俄罗斯的认同

第四篇 不同俄罗斯镜像的形成原因
第一章 宏观:时代主题与国际体系因素
第一节 时代主题的不同判断间接导致中苏交恶
第二节 美国维护霸权体系需要有“敌人”存在
第三节 在战争与革命时代背景下中国形成了苏联“老大哥”幻象
第二章 中观:意识形态及国家利益因素
第一节 “冷战”前期意识形态利益决定着国家间形象
第二节 冲突利益主导下的美俄(苏)关系:国家形象趋于负面
第三节 共同利益主导下的中俄(苏)关系:国家形象趋于正面
第三章 中微观:国内决策体制因素
第一节 美国相对科学的外交决策机制成就了美中关系正常化
第二节 中国和苏联当时相对集权的外交决策体制没能维系住中苏同盟
第四章 微观:社会认知及领袖个人因素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错误知觉影响着国家形象解读
第二节 中苏领导人个人关系的恶化导致两国彼此形象认知的逆转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对中国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