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724498
  • 作      者:
    张学权编著
  • 出 版 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学权,博士,教授,1967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89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系,同年分配到西昌农专(现西昌学院)园艺系任教,2006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专业,2009年调至成都学院(成都大学)旅游学院任教。目前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课程的教学,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及重要核心期刊论文10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6篇;主编副主编教材、科普著作5部,获各级教学、科研成果奖9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综合整治华西雨屏区退化的坡耕地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最佳林(竹)+牧草治理模式,《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以洪雅县柳江镇退耕还林区域和四川农业大学张家坪教学实践基地为主要研究对象,经过4年的系统研究,从三个方面开展试验设计,即在比较不同牧草水土保持性能、产量、耐荫生长能力和生长量的基础上,筛选区域适宜种植的牧草;在模拟不同遮荫梯度下比较优选牧草的生长状况、净光合速率以及结合生产实际,调查该牧草遮荫种植下的经济收益情况,分析林(竹)+牧草种植模式的冠层适宜遮荫度(或郁闭度);通过对几种林(竹)十牧草植被类型的生态定位观测,比较不同植被类型涵养水源、改良土壤和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发挥。
展开
精彩书摘
  《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郁闭度研究》:
  2.2.2 生态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分自然恢复和人为恢复(生态恢复)。大自然具有很强的恢复能力,大多数情况下,人类需要的是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火灾、虫灾等灾害。但自然自我设计恢复的时间一般较长或很长,且类型多样。生态恢复是通过人为设计理论,按照自然规律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远远超出以稳定水土流失为目的种树种草,也不仅仅是种植多样的当地植物,而是试图重新创造、引导或加速自然演化过程。
  生态恢复,即以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的土壤一植被系统的恢复,或优化退化生态系统的各主要组成要素、恢复(广义的概念)土壤一植被系统的生态功能,即恢复生态学。由于对生态恢复的理解角度不同,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作了不同的定义,有的强调恢复后的状态(同一群落的历史上的、干扰前的、某一状态的),有的强调生态恢复的全过程(目的只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还有的强调生态整合性恢复(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同时恢复)。也有人(Kloor,2000)提出取消“恢复”这个词,因为恢复的目标(哪一个时间阶段的系统状态)不确定。
  章家恩(1999)、任海(2002)、彭少麟(2003)等都对生态恢复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一致提出了三个法则和六个目标:三个原则是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法则、美学原则。自然法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础原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后盾和支柱,它可能制约着生态恢复与重建可能性、水平和深度;美学原则即山川秀美。六个生态恢复与重建目标是:①实现生态系统的地表基底稳定性,因为地表基底(地质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与存在的载体,基底不稳定(如滑坡),就不可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演替与发展;②恢复植被和土壤,保证一定的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⑨增加种类组成和生物多样性;④实现生物群落的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⑤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⑥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
  2.3 坡耕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1 坡耕地生态系统概述
  就地球生态系统而言,虽然物质方面属于闭锁型,能量方面属于开放型,但各结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交换,故大致呈非平衡开放型[22]。因而,从生态学的观点讨论坡耕地生态系统,需要在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化的大前提下来考虑与其结构系统的关系。维持地球生态系统持续化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几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需保持平衡,使整个系统呈平衡态开放型,或使各系统呈闭锁型,也就是说,需要在各个系统中形成自给自足的关系。因此,对坡耕地生态系统来说,起码应控制它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的物质、能量的交换。
  坡耕地生态系统是人工培育的土地生态系统,介于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表现为(23]:①在坡耕地生态系统中为提高生产力而加入的辅助能源是经过加工的(人力和畜力等),并非自然能量;②通过人为的管理而使坡耕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大大降低,以便使系统生产中特定的物种产量最大;③坡耕地中的植物和动物,并非自然选择下形成的,而是人工选择的结果;④不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通过内部系统的反馈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坡耕地生态系统的控制来自外部,而且是有目的的。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适宜牧草种类的筛选
1.2.2 林(竹)+牛鞭草种植的适宜郁闭度的研究
1.2.3 林(竹)+草退耕还林植被恢复模式的植被特征研究
1.2.4 林(竹)+草退耕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性能特征研究
1.2.5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一植被系统持水性能研究
1.2.6 林(竹)+草植被恢复系统保持水土特征研究
1.2.7 林(竹)+扁穗牛鞭草类型综合效益评价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技术线路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工程及林业生态工程
2.2 生态退化与生态恢复
2.2.1 生态退化的概念、原因
2.2.2 生态恢复
2.3 坡耕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2.3.1 坡耕地生态系统概述
2.3.2 坡耕地土壤退化
2.3.3 坡耕地水土流失
2.4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研究进展
2.4.1 植被恢复与重建的水文生态功能
2.4.2 植被恢复的土壤改良及水土保持效益
2.5 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研究进展
2.5.1 林草牧复合系统概述
2.5.2 林草牧复合系统生态效益的研究
2.5.3 林草牧系统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5.4 林草牧复合系统的经济效益

第3章 林(竹)+草植被适宜牧草选择研究
3.1 几种牧草栽培的产量及水保性能对比研究
3.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2 几种牧草耐荫性能对比研究
3.2.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林(竹)+草植被种植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研究
4.1 遮荫条件下扁穗牛鞭草光合生理及生长特征的综合研究
4.1.1 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1.3 模拟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光合特征分析
4.1.4 遮荫下扁穗牛鞭草形态特征和产量
4.2 不同遮荫梯度下杂草入侵特征
4.3 以苦竹+扁穗牛鞭草为例的斑块特征及其干扰分析
4.4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4.1 不同遮荫梯度下扁穗牛鞭草种植的投入、产出分析
4.4.2 冠层适宜郁闭度的综合判断
4.5 小结

第5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结构特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研究方法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植被组成、结构及其数量特征
5.3.2 人为干扰对植被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性能研究
6.1 研究区及试验地基本情况概况
6.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植被恢复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6.3.2 植被恢复土壤养分特征研究
6.4 小结

第7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土壤一植被系统持水性能研究
7.1 试验研究区概况
7.2 试验设计及研究方法
7.3 试验结果与分析
7.3.1 植被恢复地表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性能
7.3.2 植被类型冠层植被鲜叶吸水陸分析
7.3.3 土壤贮水量性能分析
7.4 小结

第8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系统水土保持特征研究
8.1 试验研究区和试验地概况
8.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8.3 试验结果与分析
8.3.1 降雨特征
8.3.2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坡面地表径流特征
8.3.3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侵蚀特征
8.3.4 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8.3.5 典型次强降雨下的产流产沙及养分流失特征分析
8.4 小结

第9章 林(竹)+草植被恢复综合效益评价
9.1 植被恢复部分生态功能效益的经济价值体现
9.2 林(竹)+草植被恢复直接经济效益评价
9.3 林(竹)+草植被恢复模式延长生物链的增值效益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