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奥利弗·威廉姆森和迈克尔·斯宾塞 专业点评 !
世界成功企业鲜为人知的创新投资收益秘诀 !
《像金融投资一样做创新:世界企业高效创新的8+1秘诀》以华尔街最常见的金融投资实践作为创新管理方法,通过自身经历和中外各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对企业创新的整个生命周期做全新诠释,继而带着读者从如何选择创新项目的时机开始,一步步执行创新项目生命周期管理:寻找合理的创新组合,组织企业资源实施创新,成功监管创新,控制创新组合风险。本书还通过作者中美职场17年生涯里参与和主持的各种企业创新项目和经验,从全新角度对市场流行的创新议题(如怎样建立企业长效创新机制和培养选拔企业创新人才等)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总结了中外成功企业创新的方法。
《像金融投资一样做创新:世界企业高效创新的8+1秘诀》不管小米、余额宝还是微信创新,只要做出创新就是好创新?非也。首次独家披露世界成功企业鲜为人知的创新投资收益最大化秘诀,揭示世界企业长久持续成功创新的路线图。将促进企业家创业成功,保障企业长效创新,高效招聘、管理创新人才的实战方法一网打尽。
汲取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的具体建议,首次将金融投资组合方法运用于中国企业、政府创新管理全过程。方法体系简明易记、操作性强,配以40多个精彩案例故事,用以实现企业创新投资收益最大化和长效持久创新,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面对企业创新的困惑,本书将为您解答:世界成功企业如何在冒险的同时最大化投资收益?在转型时期,不创新和低效创新是导致企业破产、职工丢掉饭碗的直接原因,如何在转型时期高效创新?如何保证中国企业持续创新?如何培养中国的乔布斯?如何使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企业的创新领导者?
创新与公司战略脱节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要想有创意,必须跳出思维定式去考虑问题”的说法。如果对这句话理解不全面,对做创新就可能产生误解。有些人由此开始以为产生创意不需要遵循规则,没有边界和限制。这种想法对高效创意反而不利,因为那些毫无目标的新奇想法会像炸开的爆米花一样,到处乱跳乱蹦,以致时间、精力、财力搭进去后,无法产生对公司
发展有益的具体创意来。
这类“创意”成本效益的角度看非常不经济。更有效的方法是聚焦和构建那些能与公司各项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的创意群。与此同时,取舍这些创意需要采取一个平衡策略,那就是在选择创意时首先看其是否属于公司的核心竞争策略范围,与此同时,也要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员工能够在和创意相关的领域内进行详细调研。
创意缺乏通盘考量
任何时候总有各种创意以“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改革建言”、“创新项目提案”等形式送到企业或机构领导面前。但要找到那些真正有商业、技术和管理价值的创意,即给企业或机构发展带来突破性进步的创意,则需要通过一个复杂的流程。这包括考量企业内部(不同的思维方式、经验、观点和专业知识)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比如客户和用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人口构成变化、市场变化趋势、经济、法规、环境甚至是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
如果一个创新忽视了这些考量,而只是起源于企业内部的头脑风暴会议,或更糟——某个领导的非理性主观意见或个人喜好,大部分这类创新努力最后都以失败而收场。
创新风险监控不善
大家都知道,无风险,不创新。所有创新对企业和机构而言都是一种冒险,而很多创新就失败在对各种风险的监控上。大多数时候,创新项目都是由一个跨部门的员工组成并负责执行。企业政策、管理和文化是否容忍和鼓励创新团队和创新项目大胆试错,创新项目对市场需求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可能反应是否及时有效,企业投资(包括人力、时间和财力)是否经得起投资回报的压力等。这些风险因素都极大地影响着创新项目的成败。当忽略了这些风险里的一个或几个因素;或对其监控不力导致创新项目无法进行;或推向市场后,无人买单或未达到预期目标,创新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创新缺乏衡量标准
一个开放的创新环境和流程中,永远不缺各种创意,即使很多创意根本就不可能实现。除非企业有一个机制来筛选、排序、优化和测量这些创意,在创意无限和无序的状况下,很可能会导致创意泛滥,无法执行,无法衡量其效果,同时也会挫伤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及早建立和制定创意指南、衡量、指标和标准,并以一个专门的机制加以保证,就可以做到理性评估和测量各种创意,以防止陷入某个或某些不切实的创意而不能自拔。
企业文化不支持创新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去各种游乐场玩的经验。有些游乐场你特别喜欢,有些一般,有些感觉一点也不好玩。
……
推荐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第1章 企业高效创新的困境
企业创新十大杀手
【案例】 即刻搜索为什么创新即刻失败
企业创新低效八项注意
【案例】 微软的Windows 8 创新为什么没有达到目的
第2章 企业高效创新的出路
企业创新成功六个秘诀
【案例】 华为的成功创新故事
企业高效创新的出路
第二部分
第3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一:准确把握企业创新时机
金融投资之时机原则
企业应该何时做创新
【案例】 美国红十字会这样创新走出丑闻危机
如何判断企业是否到了创新的关键时刻
【案例】 百年老店柯达公司破产之谜
如何在关键时刻把握好企业的创新
【案例】 IBM这样起死回生
第4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二:构建获利最大的创新组合
金融投资之组合原则
企业构建创新组合之必然
【案例】 苹果公司创新投资组合结构
企业应该如何选择创新组合
【案例】 谷歌这样选择其创新组合
企业如何从合理的创新组合获利最大
【案例】 BX药业公司这样走出困境
第5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三:组织合理资源实施创新
金融投资之经理人选原则
企业如何选择高效创新团队
【案例】 韩国三星是这样构建创新团队的
企业如何在创新团队间分配创新组合
【案例】 RealNetworks的创新故事
企业如何高效管理创新团队
【案例】 海尔管理创新团队的诀窍
第6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四:成功监管创新组合项目
金融投资之监管原则
企业创新监管之必要
【案例】 余额宝创新事件全景分析
企业创新组合监管实战经验
【案例】 英国时尚运动和休闲装分销商这样做大
避免企业创新监管陷阱
【案例】 苹果手机问题不断的启示
第7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五:有效控制创新组合风险
金融投资之风险控制原则
企业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原则
【案例】 英国石油创新风险管理失败之教训
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实战总结
【案例】 壳牌石油创新风险管理借鉴
企业如何掌控创新风险并提高效率
【案例】 大数据创造汽车历史报告的故事
第8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六:准确测量创新质量
金融投资之成效测量原则
测量企业创新成效的原则与方法
企业创新衡量成效实战介绍
【案例】 美国第一资本银行金融创新实战
如何通过衡量企业创新组合提高其效率
【案例】 美国大电视台这样淘汰其创新热门节目
第9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七:实现创新价值回报最大化
金融投资之退出机制原则
企业创新组合收益最大化原则
【案例】 创新工场这样管理其创新项目
企业何时退出其创新组合
【案例】 美国第一资本银行退出其金融创新启示录
一般企业如何退出其创新组合
创投企业的退出策略
【案例】 喜羊羊这样退出其创新组合
第10章 高效创新秘诀之八:建立企业长效创新机制
创新推力--善用企业面临的各种挑战
创新拉力--满足客户需求为核心
丰富企业的创新大脑
保持创新沟通畅通无阻
积极协作确保创新高效有序
建立高效的创新管理机制
综合评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
构建支持创新的企业文化
【案例】 世界第二硅谷以色列企业的创新故事
第11章 企业选拔培养创新人才
寻找"乔布斯"--怎样寻找创新人才
【案例】 从联想集团全球招聘特征谈起
选拔"乔布斯"--如何选拔创新人才
培养"乔布斯"--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案例】 美国教育系统这样培养企业创新人才
第三部分
第12章 成就企业创新七大方法总结
制造创新的思维模板
单项技术突破及其案例--方法之一
多项技术整合及其案例--方法之二
技术/产品/服务改进及其案例--方法之三
创造全新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其案例--方法之四
老技术新应用及其案例--方法之五
技术引进和商业模式移植及其案例--方法之六
创造新流程/改进旧流程及其案例--方法之七
第13章 初创企业如何运用8+1法则
成功经验介绍
初创企业创新成功的投资组合管理
【案例】 美国中式汉堡的故事
管理创新谁主沉浮
初创企业如何控制创新风险
初创企业如何测量创新
初创企业如何退出创新
第14章 全球最具创新能力企业九大特征总结
高效的创新团队+合理的企业创新资源配置
【案例】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高效获利的创新组合管理
【案例】 亚马逊电子商务企业
有效创新组合风险控制+准确创新质量测量
【案例】 宝洁
有效创新组合风险控制
【案例】 IBM
长效创新机制管理
【案例】 迪士尼企业
准确创新时机+长效创新机制
【案例】 腾讯
最佳创新时机+获利最大创新组合+长效创新机制
【案例】 阿里巴巴
构建获利最大创新组合+实现创新价值回报最大化
【案例】 韩国三星
长效创新机制+合理创新资源管理+最大化创新价值回报
【案例】 苹果公司
附录 2013全美风投最关注创新公司介绍
★作者选择了高效创新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通过案例和相关数据,展示了如何运用金融投资组合这一传统方法来实现高效创新的尝试和努力。
——奥利弗·威廉姆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政府对推动创新的作用毋庸置疑,如透过法规鼓励大学、企业家和风险投资进行开放式合作,激励各种社会创业模式等。创新不是国家投资的游戏,而多数由国家支持的创新就因违反这些规则而导致低效创新,作者对此提出了有益见解。
——迈克尔·斯宾塞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中国创新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而基于社会个人需要和选择为驱动的创新模式才更持续和高效,作者为此做了有益尝试。
——鲍勃·维斯 华尔街日报资深记者
★运用金融投资组合方法以实现企业和机构高效创新是一种全新、大胆的创举。本书使用这种创造性方法,对企业创新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做了系统性改进,从而在整体上为成就高效创新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建立创新长效机制及培育创新人力资源方面,作者也有独特见解。在今天中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中,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创新,相信这本书都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