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数字与权力:中国统计的转型与现代国家成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4148681
  • 作      者:
    赵胜忠著
  • 出 版 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胜忠,男,1974年生。2012年获南京大学政治学理论博士学位。现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府与政治。在《二十一世纪》(香港)、《当代中国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国家成长研究丛书·数字与权力:中国统计的转型与现代国家成长》从统计的现代转型入手,归纳出中国统计的四种不同范式,即混溶范式、技术范式、意识形态范式和治理范式,一方面论述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如何规训统计,另一方面又说明在现代国家成长过程中统计如何反作用于政治,从而对中国情境下数字与权力的关系作了很有价值的讨论,展现了一幅统计制度与国家成长的鲜活场景。
展开
精彩书摘
  2.制度变迁的路径
  制度主义认为,制度变迁就是由一种制度过渡到另一种制度,发生制度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制度非平衡。戴维·菲尼认为,“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些潜在的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利益,这里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①。此外,供给因素的变化也影响到制度的变迁。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只要是有意识地(如果是无意识的,不管其是否对制度变迁产生作用,都不是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推动制度变迁或者对制度变迁施加影响的单位,都是制度变迁供给主体。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自愿组成的团体,也可以是政府,而政府在这三者之中是最重要的。
  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分析,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不同的路径。“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得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②杨瑞龙将强制性制度变迁称为“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并认为政府在强制性供给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供给的方向、速度、形式、战略安排的主导力量”;但同时非政府主体对强制性制度供给也产生着影响,“由政府主体安排的制度创新越是与非政府主体对制度创新的需求相适应,社会摩擦越小,改革越顺利”。③艾森斯塔得在分析帝国的政治体系变迁过程中,提出了调适性变迁、边缘性变迁和整体性变迁三种不同的路径。简单地说,调适性变迁就是维持既定的社会政治结构的稳定性,使政权的主要象征、合法性和基本政治一文化意识形态的明显连续性成为可能的变迁,这种变迁没有超出特定限度。边缘性变迁是指有可能危及政治体系存续的起义和王朝变迁,但在中华帝国体系中,这些边缘性调整经常被整合为调适性变迁。整体性变迁是指导致政权转型的变迁,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迁。①
  3.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人们为规范社会经济活动行为而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及法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合约。正式制度具有明确的强制性和有意识性,这类规则明确地以奖赏和惩罚的形式规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正式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正式制度就形同虚设。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社会中形成的、在正式制度无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人们行为作用的各种制约和约束,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有时甚至在形式上形成对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预期。非正式制度的最重要特征是经验性与自发性,它是人类在经过长期的试错过程与经验积累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长时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长时段”的研究方法是法国年鉴学派贡献的一种分析工具,这一方法所特有的宏观视野可以使研究避免陷于“短时段”的纷繁复杂的细微事实的危险,更容易把握事物的根本性特征和发展轨迹。根据布罗代尔的观点,人类社会存在着长、中、短三种不同的时间量度,每一种时段在历史运动中所处的层次、特征、作用都各不相同,而他尤其重视长时段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长时段构成了历史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现象的引力中心”。
  ……
展开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统计制度变迁与现代国家转型
(二)统计技术与国家能力的提高
(三)统计信息与权力结构
(四)统计的质量及运行规则
三、研究主旨与论述框架
(一)统计范式
(二)核心观点
(三)写作框架
四、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一)制度主义
(二)长时段的历史比较方法

第一章 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与内涵
第一节 统计信息及其与权力的结盟
一、统计信息的特征
二、统计与权力的结盟:一项政治技术的形成及成长
第二节 供需关系的变化:统计现代转型的动力分析
一、供需不足与前现代时期统计制度的锁定状态
二、现代国家建设与统计供需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统计现代转型的路径与内涵
一、保护带的调整:统计制度的边际性调整
二、范式转型:统计制度的整体性变迁

第二章 混溶范式:前现代中国的统计
第一节 统计职能:为简约治理统计
一、对统计的混沌性认识
二、为简约治理而统计
第二节 组织机构:尚未分化的混溶状态
一、未分化的统计组织
二、非专业化的统计人员
第三节 活动范围:以土地和人口为主的有限统计
一、有限的统计对象
二、从“民数”到“地数”:统计范围变迁的规律
第四节 运行规则
一、正式制度:以皇权为后盾的制度规定
二、非正式制度:寻租自利的行为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范式: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统计
第一节 统计职能:以西方为参照系的功能设定
一、科学与理性:西方数理统计的引入
二、统计职能:理想化的设计
第二节 组织机构:倒金字塔形的结构
一、统计组织:制度化的上层与简拙的基层的落差
二、统计人员:上层精英化与下层非专业化的反差
第三节 活动范围:现代统计体系的形成
一、统计范围的急速拓展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第四节 运行规则
一、正式制度:超前的理想设计
二、非正式制度:低控制水平下的自主空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意识形态范式:1949-1978年间的统计
第一节 统计职能:灵活的政治工具
一、统计性质的界定:具有阶级性和党性的社会科学
二、职能界定:革命逻辑设立的新功能
第二节 组织机构:动员式的统计体制
一、组织机构:以动员为目的的设计
二、统计人员:又红又专的标准
第三节 活动范围
一、全能主义国家的统计范围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运行规则
一、正式规则:政治主导的制度规定
二、非正式制度:政治控制下的机会主义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治理范式:1978年以来的统计
第一节 统计职能:公共产品型的信息服务
一、统计的重新定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
二、统计职能的界定:为国家和社会共同服务
第二节 组织机构:科层化与专业化
一、统计组织:国家主导下的多元统计
二、统计人员:德才兼备、以才为重
第三节 活动范围:统计对象的转向
一、统计对象:国家职能调整带来的变化
二、统计范围变化的逻辑
第四节 运行规则:国家与社会的双重塑造
一、正式制度:法制进程中的依法治统
二、非正式制度:压力型体制下的策略主义逻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代结语:数字与权力
第一节 统计与国家治理
一、统计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二、统计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统计与合法性
一、统计合法性建构
二、信息操纵对合法性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技术与政治
一、统计的效用及其社会蔓延
二、统计的政治化使用及后果
三、政治技术的衡平:政治技术的合理边界
主要参考文献
附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