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论丛(第3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户生计影响问题研究》:
(2)气温对粮食单产的影响。由于春季气温和秋季气温很接近,为了减少多重共线性,舍弃了春季气温变量。回归结果显示,除了冬季,夏季和秋季气温升高均对粮食单产有负面影响。而温暖的冬季则对粮食单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冬季气温的升高,利于冬小麦等作物度过越冬期;冬季气温升高,霜冻事件可能会减少,减少了作物遭受霜冻的概率。
(3)化肥使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分别通过了10%和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但是化肥的产出弹性大于灌溉率。化肥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水平将增加12%;有效灌溉率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单产提高0.4%。化肥的增产效果是很明显的,而化肥发挥功效需要水分做保证,因此,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受到影响,连同化肥的使用也会受到影响,双重因素的影响导致作物生长受到影响。有效灌溉面积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调节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而目前有效灌溉率还比较低。同时,由于灌溉设施的老化失修,很多有灌溉设施的地方却没有灌溉条件。因此,灌溉设施的完善以及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农村改革中的重点之一。
(4)劳动力对粮食的产出弹性为负,但不能据此得出劳动力投入与粮食单产负相关的结论,从理论上讲,即使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劳动力投入也不可能对粮食单产水平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系数为负,说明农村还存在较多的剩余劳动力,并不是直接从事于农业生产,因此,要合理加快中小城镇的发展速度,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机械动力通过了10%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对粮食的产出弹性为0.136,表明机械投入对粮食单产提高有促进作用,而目前的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机械投入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机械化可以实现抢种抢收。例如,种植时节机械化的高效率可以赶在降水过后利用好墒情进行及时播种,保证种子有好的出苗率,为稳定产量打下好基础;在收获时节出现频繁降雨的情况下,机械化收获提高了收获效率,避免了因品质下降和数量减少带来的产量损失。
(5)制度变量在1%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制度变量对粮食单产有促进作用。2004年开始全面实施粮食直补政策,并且启动实施了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直补政策。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与投资力度,尤其是良种补贴,从源头上改变粮食作物的品种,这对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导向。
综上所述,通过气候数据的描述性统计以及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近50年来气候变化趋势(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给陕西省的粮食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分季节气温开看,冬季的升温将是有利的,其他季节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夏季,高温情况下若没有足够的降水将给农作物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分季节降水来看,降水量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危害主要来源于降水的波动性,分布不均性。化肥对增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化肥的影响不是线性的,过度使用会适得其反,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它的功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分,这又再次强调了降水的重要性。在水源可以解决的情况下,灌溉设施可以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农用机械的充足供应也能够在不利于农作物收获和利于作物种植时实现抢种抢收,趋利避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