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智库及其存在的问题
“智库”,也称“思想库”或“智囊机构”、“智囊团”,是指由智者组成的专为某些人物或团体出谋划策的群体。
有人讲,“智库”是一种现代现象。这个说法不正确。“智库”古已有之。以中国为例,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智库”。历史上那些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例如秦始皇、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玄烨,都有很高明的“智库”,通常大家只记得他们身边的某个谋士,例如秦始皇身边的李斯、刘邦身边的张良、曹操身边的郭嘉、李世民身边的魏征、宋太祖身边的赵普等等,其实这些人只是“智库”的一个代表。
中国古代没有“智库”这个概念,但是有“智囊”、“谋士”、“策士”这些概念。“智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皇帝,无论多么具有雄才大略,如果没有高明的“智囊”、“谋士”、“策士”,都不可能成其大业。
中国古代有“养士”的传统。所谓“养士”,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智库建设。战国时期的四大公子,所谓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就是以“养士”而知名的。他们本身是诸侯王的谋士,而在他们的府上还养了许多谋士,多者达三千多人。
外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不用多说。
智库的迅速发展,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共有3000多家智库,这些智库对于推进全球化,推进各国的公民社会建设等等,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统计,中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多达2500多家,专职研究人员3.5万人。工作人员27万人。其中,以政策研究为核心、直接或间接为政府服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多达2000家。
中国的智库数量很多,但就总体而言,质量还不够高。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08年全球智库报告》,中国仅有74家智库被认可,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1777个。有人讲:“2000个中国智库,抵不上一个兰德公司。”还有人讲:“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库。”这些话可能有些偏激,让人听起来不舒服,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作为一种提醒,即中国的智库要加强质量建设。
智库的质量影响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成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毛昭晖教授讲,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的决策失误率达到30%,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在中国,因为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可以说是很严重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曾经讲,中国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战略决策的失误。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七五”到“九五”期间,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造成的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为4000亿~5000亿元。
中国的智库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独立性不强。这里主要是指各级政府或政府部门设立的智库。
第二,商业色彩比较浓。这里主要是指行业协会或企业设立的智库,这一类智库基本上属于那种商业咨询机构。
第三,专业性有所欠缺。中国的智库,无论是政府设立的,还是行业协会或企业设立的,在人员构成上往往是退休的政府官员或企业高管占了很大比例。这些人虽然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但毕竟不是专家,缺乏必要的专业训练和专业素后。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