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204850
  • 作      者:
    (比)希尔达·凡·吉尔德,(荷)海伦·维斯特杰斯特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影像文丛·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以媒介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基础,讨论摄影常被人提及的特征。有关摄影的特性的大部分文本都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照了视觉艺术中的其他媒介——主要是绘画和电影——从而证明这一媒介所特有的属性,或者说明了界定其独特性有多么困难。不过这样的比较很少有从历史脉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或者与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等等核心概念联系起来。而《影像文丛·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恰恰是从这几个主要领域出发,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理论,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细致、严谨的梳理。
  基于目前有关摄影的争论,《影像文丛·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涉及到五个主要领域:摄影与绘画的比较;摄影是一种时基艺术(与电影和行为艺术比较);摄影与虚拟现场以及空间艺术的关系(与特定现场空间艺术之类媒介比较);摄影是社会批判的视觉化工具;以及摄影是一种自我映现的媒介。这几个领域都同有关摄影本身媒介特性的争论联系在一起,提出了有关再现、时间、地点和功能的问题。这使得我们把再现理论同摄影与绘画的比较研究、时间理论同摄影与电影的比较研究、地点概念同摄影与空间艺术的比较研究,以及功能论与作为社会批判视觉工具的摄影联系起来。
  摄影是一个太具有多样性的领域,并不存在包罗一切的单一理论模式。《影像文丛·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全书通过摄影术诞生170多年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这一语境展开讨论。对摄影媒介采用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强调当代有关摄影的争论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历史的根源究竟何在。
展开
精彩书摘

  《影像文丛·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
  按照梅西的说法,地点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地点可以按照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的相互作用而予以概念化(2005(1994):137,155)。第二个特征就是任何地点的特性的构建,并不是通过在它周围设立界限,通过与之外其他地点的对立位置来确定其身份,而是通过与那一“外在的”(beyond)关系和相互联系混杂在一起的特殊性而构建起来的(155,169,170)。梅西有关地点的第三个相互联系的特征,就是地点并没有单一的、独一无二的身份;它们充满了内在的冲突。她的第四个标准则清楚地阐明了前者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否定了地点,或者地点的独特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155,168)。地点的特征来自于一个事实,即每个地点都是更广泛的、更本地化的社会关系明显融合的核心。任何一个个别地点的特殊之处,部分是由于在那一场所发生(而且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性而形成的。梅西对于地点的评判标准清楚地说明,皮斯特莱托作品中的地点,首先是一个由观众以及作为照片的玛利亚之间的复杂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空间。
  皮斯特莱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剪切照片来进行实验,而当时艺术家们在雕塑这个名义下寻求适应一种越发混杂的物品汇集,抵制任何简单的实物感,这似乎并不是巧合。究竟什么才算是雕塑,这一点变得越发不确定了。罗萨琳·克劳斯甚至主张,作为这类发展的结果,雕塑可能不再是通过“它究竟是什么”,而是“它不是什么”来定义了(1985(1979):276-290)。
  ……

展开
目录

中文版序
导言
第一章 摄影中的再现
第二章 摄影中的时间
第三章 摄影中的地点与空间
第四章 摄影的社会功能
第五章 自我映现的摄影
专用术语一览表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