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不是棍棒出孝子的年代,现代父母教育孩子不应该非打即骂,而应该运用智慧和爱悉心教育。面对淘气的孩子,面对不听话的孩子,面对叛逆的孩子……家长要把握的重要原则就是——不打不骂。本书从细微处入手,全面总结了“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100个细节。家长一旦把这些方法付诸行动,就能轻松地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善于听出孩子的弦外之音
相信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会因为不好意思,选择用一种很隐晦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说的话,可是还是满心希望听这话的人能听出弦外之音。
其实,不只是成年人,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得到话语权,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对于父母,他们的期待也就更多一些。但是有些时候,孩子又会常常出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不愿意将心中的想法直接告诉父母,而是用一种特别的手段。此时的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举动,揣摩并理解孩子话中的弦外之音。
李铮是某市重点中学的一名学生,不仅在班上担任班长职务,还在校学生会任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可最近,向来自信乐观的李铮却有了心事,原来,他在不知不觉中对班上的一名女生产生了好感,他觉得有些困惑和迷茫,于是想把自己的心事跟妈妈说说。
一天晚上,妈妈正在电脑前加班,看妈妈已经快忙完了,他走过去,没有直接说自己的事情,却试探性地问:“妈,你累了吗?”
“儿子,妈妈不累。”
“ 妈, 你晚上回家还要工作, 一定很辛苦, 我给你捶捶背吧!”
“儿子,妈妈知道你懂事,可我现在还没忙完呢。”
听了妈妈的话,李铮知趣地走开了。后来,妈妈转念一想,觉得儿子今天的举动异常,应该有什么事情想跟自己说,于是,她放下了手中的活儿,说:“儿子,妈妈忙完了,你有什么想跟我说吗?”
于是,李铮把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向妈妈诉说了一番,经过妈妈的开导和教育,他顿时觉得轻松了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做父母的要多关心和了解孩子,尤其对于那些性格偏于内向、说话喜欢拐弯抹角、不善于表达的孩子,父母在交流的时候要尤其注意观察。这类孩子的内心想法和感受可能不像自己表达的那么简单,也许有着更为深层的内容。
另外,作为父母还可以通过孩子一些肢体语言、情绪以及习惯的突然变化来推测孩子是不是话里藏话。比如一个平时大大咧咧的孩子突然说话小心翼翼,这时候父母就要小心了。孩子心里可能还有一些无法直接开口的话等你去听呢。
只有听出了孩子所说的话的弦外之音,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其实,要做到这些,也不是很难。下面是给家长的一些技巧:
第一,要认真倾听孩子诉说。只有认真地倾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你是关心他的,他才会慢慢地打开自己的心门。如果一开始就不认真听孩子诉说,孩子也会将你拒之门外。
第二,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的表情、肢体动作等。孩子的内心其实是藏不住事情的,稍微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在情绪上或者肢体上表露出来。只要父母细心地观察和留意,一定可以感知到孩子内心的事情。
第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想问题。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多半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他们问父母每年被遗弃的孩子有多少,其实,他们关心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自己会不会被遗弃。
每个父母都想通过和孩子的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请父母多观察孩子,留心孩子的动作和神情,善于倾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
饶有兴味地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
我们都喜欢跟自己的朋友交谈,原因是:在我们悲伤时,朋友会给我们鼓励;在我们生气时,朋友会给我们安抚;在我们愤怒时,朋友会让我们平息;在我们兴奋时,朋友可以和我们一起兴奋。
总之,我们的一切情绪都会得到朋友的积极回应。
其实,孩子对父母也有这样的渴望,他们很希望自己的讲述可以得到父母的积极回应,希望父母可以饶有兴趣地倾听自己的喜怒哀乐。
有个男孩今年上初中,是一位超级球迷,虽然学业比较繁重,可是每次有足球比赛都要彻夜不眠地看。
他也很愿意给母亲讲足球的事情,可是每次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着精彩的足球赛事时,母亲却没有一点兴趣,偶尔还会在儿子半夜看球赛时呵斥一下他。慢慢地,儿子就再也不跟母亲聊足球的事情了,这让母亲心里有些不好受。
于是母亲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你是一个铁杆球迷,为了看球,甚至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说实话,我原本无法理解,对我来说,足球只是一堆人争夺一个球的无聊游戏。你常常深更半夜悄悄起来看英超、意甲转播,虽然为了不吵醒我们,你总是把音量调到最低,但是,你那压抑的激动声响,和偶尔克制不住而发出的大声喝彩,还是会惊醒我,那时,总免不了对你一顿教训。
可有一天,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能够让你如此如痴如醉的足球到底为何吸引你呢?我怎样才能够体会你在看足球时的快乐呢?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对此,儿子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所记载:
奇迹果然出现了! 不但是塞内加尔的奇迹,也是我妈妈的奇迹——她竟然从此迷上了足球,每天抢着看报纸,准时看球赛,关心贝克汉姆,询问罗纳尔多。当我们同时情不自禁地站起来给中国队加油的时候,我感到我们的心灵第一次如此相通。我心里只想说:“能跟妈妈分享我的快乐,我真高兴!”
我们都希望有人分享自己的欢乐与悲伤,孩子更是如此。我们都希望在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时,能得到他人积极而正面的回应,孩子也是如此。
可是,有多少父母在孩子向他们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时候,做到了饶有趣味地倾听呢?很多父母,在孩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时,打断孩子的话,或者只是简单地敷衍几句。
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不愿意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打断和敷衍会给孩子一种感觉,那就是:父母是不关心自己的。所以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认真积极地回应。
父母的回应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愿意与父母分享更多的自己成长中的故事,有助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鼓励孩子更加从容地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述出来,这对于孩子日后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都是有益处的。
有些家长为了维护其尊严和权威,往往对孩子实行命令主义,总要摆架子,对孩子过多地批评、指责,极少鼓励、赞扬。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让孩子怎么开口讲心里话呢?有些父母因孩子动作慢,索性代劳,当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却抢着说。这种不耐心倾听的结果,会干扰孩子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使他变得沉默、依赖。
我们都知道,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对加深亲子关系大有裨益,这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因此,孩子说话时,无论家长有多忙,一定要眼睛看着孩子,不要随意插嘴,尽量表现出听得很有兴趣的样子。
……
第1 章 学会倾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放低姿态,把倾听当作一种愉悦
尊重孩子的说话权
鼓励孩子说出内心的想法
善于听出孩子的弦外之音
饶有兴味地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
对于孩子的兴趣要尊重
爸爸妈妈应尊重孩子的人格类型
第2 章 心中有爱,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孩子的伤疤不能揭
运动是孩子最好的活动
给孩子以成长需要的爱
好妈妈能拿捏好表达爱的分寸
增强孩子的羞耻心
告诉孩子坦然面对竞争
不要让孩子心存依赖
教孩子学会抵制诱惑
第3 章 控制情绪,在气头上试着冷处理
命令只会让孩子反感
孩子控制不住脾气怎么办
训斥应该避开众人,在私下里进行
绝情的话千万不能说
“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等我冷静一下再说”——愤怒时最好闭嘴
不要太介意孩子的“顶嘴”
别让孩子看到你就害怕
第4 章 态度温和,千万别跟孩子来硬的
用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如何应对和大人“对着干”的孩子
不是孩子没主见,就怕家长太强势
点到为止,给孩子留足面子
与孩子讨论比训话更重要
不要将孩子推向抵制的边缘
不要强迫孩子做事
不妨冷对孩子的牛脾气
第5 章 把握尺度,可以宽容但不能纵容
对感受要宽容,对行为要严格
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自由
疼爱孩子,也要懂得如何责罚
与其责备,不如给予反省的机会
理解孩子的小脾气
不能迁就孩子的无理要求
寻找疼爱与规训之间的平衡
告诉孩子可以玩,但作业必须完成
对孩子一定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第6 章 多些夸奖,对孩子多实施“大拇指教育”
不要吝啬对孩子的欣赏
让个性腼腆的孩子有话大声说
把赏识当成孩子成长中的需要
正确的表扬能使孩子信心百倍
接受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内容
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能力
告诉孩子他非常棒
经常给孩子积极的暗示能够激发他身上的潜能
第7 章 少些批评,责备孩子讲求艺术和策略
教育孩子,别总否定他
不要总表现出对孩子的“不满意”
建议比批评更管用
惩罚太多,必将失去效应
责备要裹着“糖衣”
主动认错的孩子不批评
过分苛责会伤害孩子
不对孩子说“你比别人差”
不要轻易给孩子扣上“不自觉”的帽子
批评孩子要让他清楚自己错在哪里
千万别当唠唠叨叨的家长
第8 章 放下架子,跨越代沟与孩子平等交流
隔代没有隔阂,必须坦诚相待
和孩子开展平等的对话
松开手中捆绑孩子的线
“我是家长,我说了算”——以权压人不可取
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游戏
改变你的语调,敞开你的心扉
请放下那副“教育孩子”的架子
尊重孩子,营造平等的交流环境
第9 章 接受现实,及时修正对孩子的期望值
不拿孩子的弱项和其他孩子的强项比
调整好你对孩子的“期望值”
帮孩子树立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
不能只根据成绩好坏来奖惩孩子
为“优秀”下一个完美的定义
不要把某些兴趣强加给孩子
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成绩差的孩子
悦纳孩子的缺点
第10 章 言传身教,帮孩子戒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如何让孩子主动不挑食
帮助孩子纠正拖拉的毛病
怎样让说脏话的孩子住嘴
孩子说谎,找原因胜过责骂
帮孩子拔出嫉妒的毒瘤
帮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毛病
以身作则,培养诚实的孩子
不要让孩子做“电视土豆”和“网瘾君子”
教孩子用语言代替哭泣
让孩子尝尝“自作自受”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