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最好的抉择:关于看病就医你要知道的常识:how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for you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074806
  • 作      者:
    (美)杰尔姆·格罗普曼(Jerome Groopman),帕米拉·哈茨班德(Pamela Hartzband)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实施手术还是保守治疗?选好医院还是好医生?当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生命的长度和质量时,你该如何抉择?

 

   《zui好的抉择》通过16位患者亲诉医疗故事、14位知名医生、4位心理学家领路解读,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揭示了患者同病不同命背后的种种决定力量。。

 

   《zui好的告别》后又一值得期待的医学人文书籍。如果说《zui好的告别》是对于衰老与死亡的体悟,那《zui好的抉择》就是对人们在看病就医中困惑的全面解答。《zui好的抉择》特邀众多知名医生、媒体人和患者家属针对每章内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供了具指导意义的谏言。

 

   看《zui好的抉择》,做聪明的患者,为自己的健康做出决策,比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医患”的共谋。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主编,郑家强、胡大一两位科学院院士鼎力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展开
作者简介

  杰尔姆?格罗普曼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主任,在癌症与艾滋病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至马萨诸塞州总医院担任住院医生,先后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院士、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

  定期为《华尔街日报》《新共和》《华盛顿邮报》撰文,《纽约客》签约作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帕米拉?哈茨班德

  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美国知名内分泌科医生,被评为“美国zui好的医生”之一。

  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在甲状腺、肾上腺等疾病和女性健康领域颇有成就。

  常与丈夫格罗普曼合作一起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及其他科学期刊撰稿。


展开
内容介绍

  《zui好的抉择》是医生和患者做出恰当医疗选择的启蒙书。如何分辨虚假医疗广告和真实有用的医疗信息?选择好医院还是好医生?治疗真是多多益善吗?要不要因为费用放弃治疗?……看病就医中所有的困惑都将在这本书中得到解答。

   书中两位哈佛医学院教授,通过亲访追踪16位高胆固醇、甲亢、乳腺癌、肝癌等患者,从医学、心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角度,分析比较了不同职业、背景的患者在面临相同医疗问题时的不同选择,揭示了患者同病不同命背后的种种决定力量,提出了有指导意义的谏言。

  《zui好的抉择》邀请了众多知名医生、媒体人和患者家属针对每章内容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教你做聪明的患者,为自己的健康做出决策。


展开
精彩书评

  我非常希望普及一个理念,即在医疗过程中,大夫跟患者都是专家。大夫固然是医学的专家,但患者却是对自己的身体、人生价值、经济状况、治疗预期了解的人,这个专家地位谁也不能代替。因此,我们必须记得,无论在诊室还是在病房,做临床决定时其实都需要两个专家共同参与。

——郑家强  英国医科院院士,英国伯明翰大学应用卫生学院院长,医患共同决策论坛发起人

 

  发动广大公众和患者参与自身健康与慢病的管理是慢病防控的根本出路。提高自我管理健康与疾病的能力,学会主动参与医患共同决策过程,《zui好的抉择》是您的良师益友,它用通俗易懂的真实故事,展示临床医疗选择的道理与规律。书的选题好、内容好、表述生动活泼,读起来您会爱不释手。本书读者不仅限于公众与患者,也很值得广大医务人员认真一读。

 

——胡大一   中国心脏联盟主席,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人人都会成为患者。《zui好的抉择》一书中,介绍了16位患者真实的故事,件件扣人心弦;两位哈佛教授、知名医生用跨学科知识解读医疗活动的本质,透视出患者做出艰难决定背后的人文道理。这本书巧妙地解答了人们在看病过程中的困惑,帮助患者在需要时做出更为正确的决定。

—— 张雁灵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及家属,这本书都非常值得一读。其细致而深入的案例描述引人入胜,我们真实感受到影响病人做出医疗决定的种种复杂因素,也改变了我们过去临床医疗中许多错误的认识,如何抉择对于患者而言关乎健康和生命,医疗决定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更需要医患共同的参与。

——李忠   著名中医肿瘤临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zui好的抉择》以叙事方法展现了医疗决策的个体建构过程,并运用认知心理学、决策心理学和情绪心理学的新研究成果,揭示了隐含在医疗决策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它提醒身为医生的我们,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探索患者脑中的想法是实现医疗决策的必由之路。这本书极具启发意义,值得医生和患者共享。

——刘惠军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教授

  选择的背后是关于生命的思考。

——李文   仁惠医生集团总裁

  《zui好的抉择》阐释了患者和医生共同参与决策的重要性,在经营自己的身体健康方面,患者是董事长,而医生只是CEO,扮演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王仲   清华长庚医院教授,著名重症医学专家

  医疗非常复杂又专业度极强,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难免遭遇医疗的抉择,这其中,个人对医学的认识和理解不同,接收到的医疗信息又可能是不全面或者有失偏颇的,但是仍然要尽快做出抉择,在某种意义上,抉择注定了生活的方向和个人命运。《zui好的抉择》通过很多医疗故事,抽丝剥茧地向你展露医学和人性的真相,让病人在迷茫中看到一丝光亮,让医生在执业生涯中重新思考自己的言行作为。

——张羽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只有医生知道》作者

  格罗普曼和哈茨班德两位医生以细腻的笔触、富有同理心的分析,通过精彩的案例展示了良好的医疗决策所需要的智慧。zui好的抉择,既不是家长式的命令,也不是冷冰冰地把各种选项摊在病人面前任其选择,而是医生和病人相互信任,医生提供专业的判断,病人可以自行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病情,双方共同承担,共同决策。

——余可谊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副教授 

  《zui好的抉择》介绍了很多医生、患者共同进行医疗决策的故事,这本就是非常复杂的话题,各种价值观相互冲突,难得作者还写得很客观,不但有临床医学知识,还配合心理学、传播学进行了解读。有助于患者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推荐给对医学感兴趣的年轻朋友们。

——顾中一  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

   疾病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从分子、细胞和组织的异常逐步影响到器官的功能,会影响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医疗,不仅要通过技术干预来消除疾病,也要考虑疾病状态下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只有医患共理、共情和共同决策的医疗干预,才是恰当的医疗,才是患者的抉择。

——张明徽   清华大学医学中心细胞治疗研究所所长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面对众多的医疗选择时,医学又具有不可重复性,医学的这些天然属性造就了“决策冲突”这样的难题。这个难题不只属于患者、属于患者的亲人,还属于医生。

——阎石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外科医师,肿瘤学博士

  医学是一门精妙却又不确定的科学。这些艰难的医疗决策背后,都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该书从故事入手,有趣易读,却见解深刻,有助于了解当前的医疗困境与思维误区,让你未来的求医问诊更清楚、更明白!

——薄三郎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麻醉医生,《健康流言终结者》作者

   就医本身就是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那些难以治愈的病症来说,就医体验与治疗效果几乎一样重要。就像婚姻,无论找谁做伴侣,生活都有可能经历波折考验,但与一位相互信任的人共同面对,极为重要。就医注定是人生的低谷体验,信任更显珍贵。

——王烁   财新传媒主编,BetterRead公号首席读书官

   医疗决策,是人生的难题之一,每一个决策的背后,不仅是技术、数据、利弊等等,更有个人的生命观、价值观、思维逻辑能力在打底色。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医疗决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让每个人审视自己内心,直达生命地心与自己对话,在生命脆弱的时刻重新发现自己的医学哲理书。对于“医生—病人”这对生命共同体来说,这本书是一次彼此洞察的良机。

——安杨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医患共同决策论坛发起人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说:明知生而必死,依然希望活着;明知宇宙随机,依然寻求属于自己的意义。面对疾病的困扰,我们仍想要把握生活。

医生们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但是医疗选择不仅关乎知识,更关乎权利——把握自己的生活过程和方式的权利。《zui好的抉择》是医生与你执手的桥梁,共同面对生命的已知与未知。

——徐卓   陶斯后现代学院成员,清华大学幸福研究中心顾问,合作对话叙事医学专家

   这16 个故事,反映了医患共同面对疾病、了解病情、反复沟通、穷尽医术、共抗疾病的过程,这种智慧,处处体现了医学的人文本质。

——马彦茹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部副处长

   在充满了高度不确定性的看病过程中,每一个选择都危机四伏、纠结万分,关乎你和亲人的生命质量,需要你立即提高智商、情商和医商。毫不夸张地说,《zui好的抉择》就是你的医院生存指南。

——焦不急   生命关怀志愿者

  “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人”有多重活动身份,“治”是病人如何以恰当的身份寻求舒适生活状态的过程。从文中我获得了答案,读到了面对疾病时医患双方的思考,获得了方法,明确了目标,相“读”恨晚。文中展现的世界观、方法论值得每个健康人读、每个病人读。

——高远    患者家属

  《zui好的抉择》是一本极为重要并且引人入胜的书,它能够改变,甚至拯救你的生命。

——丹尼尔?吉尔伯特 (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格鲁普曼的作品向来细致深入,笔触之间展现着他出色的临床技巧。此次他与帕米拉·哈茨班德联手,给我们奉上了一场智慧的盛宴,影响深远。这两位大师级的医生描述、分析并且理清楚了每一个病人在做医疗决定时的复杂情况,以其同情心、真诚的关怀还有丰富的经验,带领我们探索了这一过程。

——舍温?努兰(Sherwin Nuland),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教授

  作者提醒我们,医学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很复杂。病人们在做决定时想法往往会很微妙,人与人的医疗观念也不尽相同。本书精彩绝伦,案例分析扣人心弦,针对一直以来被人们忽略的医疗问题进行了及时并且细致入微的剖析。

——罗恩?彻诺(Ron Chernow)   普利策奖得主,知名传记作家

对于人们所患上的疾病,从高胆固醇到癌症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往往处于灰色区域,令人沮丧。格罗普曼和哈茨班德以其卓越的才华,引领我们分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些决定。

——乔纳森?阿尔特(Jonathan Alter)   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

  格罗普曼和哈茨班德极为出色地剖析了影响我们做出医疗决定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无论是医生还是病人,此书都是必读之物。”

——丹?艾瑞里(Dan Ariely)  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教授,《怪诞行为学》系列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01 迷失在庞杂的医疗数据里

   姓名 苏珊

   性别 女

   职业 护士助理

   年龄 51 岁

   症状及病史:胆固醇偏高,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处理方式:服用他汀类药物

   就医中的困惑:药物副作用可能导致肌肉疼痛、肝损伤


   苏珊. 鲍威尔是我们最早访谈的病人之一。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从那些较为普遍和看似简单的疾病入手,去了解病人是怎样获取信息并做出相关医疗决定的,例如如果胆固醇过高,是否要吃他汀类药物。一开始,我们以为做这类决定并不复杂。但其实,苏珊要做的决定一点都不简单。


                                           简单的疾病,复杂的决定

   苏珊一般天不亮就起床了。她给丈夫和孩子做好早饭,之后就去上班。她是一名护士助理,给病人检查身体是她的本职工作。这天,接近傍晚的时候,苏珊到她新的初级保健医生那里去做进一步的身体检查。

   苏珊这一辈子都没有生过什么病。跟很多妇女一样,她只是在几个女儿出生的时候请了妇产科医生为她接生,此外就是每年进行例行体检。但是当苏珊快到45 岁的时候,她跟我们说:“我觉得我现在应该开始找一位初级保健医生了。”她的妇科医生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就给苏珊介绍了一位年轻医生。这位年轻的医生刚刚开始在波士顿的一家教学医院执业。

   几周前,苏珊第一次去见这位医生。医生发现,虽然苏珊的饮食非常健康,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但是体重似乎还是有一点超标。苏珊同意医生的这个观察结论,她答应减掉一些体重。之后,医生还给苏珊验了血。苏珊今天就是专程去拿化验结果的。

   医生说:“看起来一切正常,不过你的胆固醇有一点儿高。你知道胆固醇有两种,一种是‘好’胆固醇,一种是‘坏’胆固醇。”

   苏珊点点头。

   “你的总胆固醇是240,这远远在正常标准之上。其中‘好’胆固醇,也就是HDL,只有37,太低了。但是‘坏’胆固醇,也就是LDL,则高达179。”

  医生把化验结果打印了一份,递给苏珊。“因为你现在的饮食已经很健康了,也经常运动,所以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服药。好在我们针对这种小毛病有非常好的治疗方法。这个是处方,”医生一边说一边递给苏珊一张小小的绿色纸片,上面是一种他汀类药物的名字,“麻烦你一个月之后再过来一次,我们再验一次血。我觉得那时你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不过要是还有什么问题的话,你到时候直接跟我说就好了。”

苏珊把处方折好,放进钱包里。

   打破医疗思维的误区:

   他汀类药物是全世界被开得最多的处方药物之一。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2 500 万人服用这种药物来控制自己的胆固醇。胆固醇是血管中的脂肪沉积物,高胆固醇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有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和中风。1972 年,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了他汀类药物。如今,市面上的他汀类产品已经超过了几十种。这种药物可以抑制肝脏中制造胆固醇的一种酶。美国、欧洲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专家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和临床试验获得了大量数据,测试药物对于预防心肌梗死的有效性,据此制定了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基本规则。

   苏珊对于医生开给她的这种他汀类药物非常熟悉;这种药是白色的,就像一只微型橄榄球,她自己照看的许多病人也在服用这种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医生的处方一直夹在苏珊的钱包里面。直到有一天她去教堂的时候,正好路过附近的一家药店。苏珊想了想,还是没有停下来进店去买医生开给自己的药。

   那个星期天,苏珊在教堂里看到了一个熟人,就坐在自己前面几排的位置。等做好礼拜,这个年纪比苏珊稍长几岁的妇人挣扎着站了起来。她的丈夫搀着她的胳膊,慢慢地扶她走向隔壁的午餐厅。餐厅的午饭是自助餐,妇人坐着不动,等她丈夫把食物端过来。等吃好饭,她的丈夫朝苏珊招招手,请苏珊过去说说话。因为苏珊是医务工作者,所以教友遇到医疗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请苏珊出出主意。

   苏珊问:“你现在还好吗?”

   那个妇人说:“不太好。我浑身肌肉痛得不行。我自己也不知道这得痛多久。”

   妇人说她几个月之前开始服用一种他汀类药物。一开始她没有感到什么异常,但是从上个星期开始,她浑身都痛了起来。虽然医生让她立刻停止服药,但是她依然浑身剧痛,坐也不是,卧也不是,就是找不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就连躺着都痛。苏珊也看到了,这个妇人甚至都不能自己从椅子上站起来,也不能走路。

   在这个阳光温暖的冬日下午,苏珊一边从教堂走回家,一边回想自己的父亲迈克尔.鲍威尔。父亲是一位有自己独立想法的人,对一切事物都敢于质疑,从来不会人云亦云。父亲也有高血脂,大概也是在苏珊这个年纪发现的。那个时候,人们才刚刚发现高血脂可能会诱发心脏病。但是父亲跟苏珊说:“人们现在吃药吃得太多了。”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胆固醇高而服用任何药物。最后,父亲还是很长寿,生活充实,一辈子尝试了各种新鲜的事物。

   一个月之后,苏珊回到了医生那里。医生问苏珊:“你觉得这些药的效果怎么样啊?”

   “我后来决定不服用这些药。”苏珊答。

   医生一脸惊讶,同时又有点着急:“你要吃药啊,这很重要。不吃不行的。”

   打破医疗思维的误区:

   像苏珊这样的病人不在少数。研究显示,在拿到控制高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处方的病人中,超过一半的人要么根本没有吃,要么在服药几个月之后就停止了。在一些研究项目中,许多实验对象受到密切关注,研究人员经常会随访,给他们打电话,督促他们服药,但是还是有25% ~ 35% 的概率病人会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一些专家称此为“不依从”或者“不遵医嘱”的行为,即患者不愿意按照规定的疗程服药。这种现象也不仅仅只出现在他汀类药物上。许多研究显示,有20% ~ 50% 的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或者哮喘的患者不会按照医生建议的疗程服药。全美社区药剂师协会于2006 年对一系列常见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1% 的患者不会去拿处方上开的药,29% 的患者在一个疗程吃完之前就停止服药了。

   5 年之后,当我们再次访问苏珊的时候,我们想搞清楚她不去按处方买药的深层原因。她见过那些罹患心肌梗死或者中风的病人,所以肯定知道高胆固醇的危害。

   她说:“我跟父亲很像。不管做什么,他都非常投入,他是非常积极的一个人。 我就想过他那样的生活。他在世的时候胆固醇也很高,就像我一样,但是他从来没有吃过什么药。”苏珊停顿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相信对于一些人来说胆固醇240 确实非常危险。 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比方说我们家族的人,这可能不是什么危险的指标。”

   我们经常听一些人的故事,以及他们所做的这样或那样的决定。这些人及其决定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自身,以及整个世界的认识。这种外界对我们思维的塑造从幼儿时期便开始了:在我们全神贯注地听父母讲童话、晚上睡觉之前听父母读故事书的时候。当我们成长起来,接触的人更多了,开始从同事、朋友和熟人们的经验中学习。我们还可能从书籍、杂志、电影、电视以及网络上接触各种故事。这些故事一旦细细品味,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我们开始设想,如果我们也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将经历怎样的人生,会做哪些决定。认知心理学家将这种别人的故事对我们施加的强烈影响称为“易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一些故事或者某人的经历,特别是那些激烈的、不平常的部分,会在我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会很容易记住这些故事,当遇到艰难的选择,在千钧一发之际,就会很容易地想起这些我们已“获得”的别人的经历。


展开
目录

主编的话    听两位老外医生讲私房话

引言         选择的悖论

01 迷失在庞杂的医疗数据里       

简单的疾病,复杂的决定

“损失厌恶”的患者

健康素养决定了你选择什么疗法

病人是如何被广告影响的

疾病的共性与患者的个性

在风险与偏见中寻找平衡

02相信现代医学还是怀疑它的可靠性         

了解患者比认识疾病更重要

现代医学的笃信者

塑造生命奇迹的新疗法

反思极致治疗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的怀疑者

医生有时也会犯错

治疗越少越好还是多多益善

03如何找到对自己有效的疗法       

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好恶

寻求最佳选择的伯努利公式

何为“最好的治疗”,专家各有定义

你看的医学指南已经2年没修订了

04未来会不会后悔现在的决定      

不断拖延的手术决定

痛苦指数对医疗决定的影响

不完美的手术和不完美的情绪

与医生沟通的心态

一个人看病不如找个人陪

做了决定,可能失望但不后悔

05听听病友的意见        

风险投资家的医疗风险分析

在20个专家、百万条搜索结果里找答案

比较不同治疗手段效果的3个方法

渴望相信和有必要怀疑

社交网络在求医过程中的作用

06我的病情我参与      

“高温”情绪下的决策冲突

谁推荐的医生会是“最好的”

不断调试的患者自主权

艰难的乳房切除术抉择

最好经验因人而异

由“患者”决定病情保密的对象

07患者与医生谁更有“权”做决定         

原来医生也不知道

在互联网迷雾中寻找理性决策

医患共同决策的6个前提

人们的抗挫能力要比想象中强

08怎样选择告别人生的姿态            

生前预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放手也是种爱

临终关怀为何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身为子女,是否该选择冒险治疗

病危患者呼唤决策规则和流程

09如果病人不能决定,亲属如何替他选择    

充满不确定性的肝脏移植术

医生也是患者的代理人

自决原则与行善原则哪一个优先

不伤害才是第一要务

一切都是为了患者的最大利益

要不要因为医疗费用而放弃

 

结语 一门精确却不确定的科学

致谢

注释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