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晏子春秋》研究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104086
  • 作      者:
    刘文斌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文斌,男,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常州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近年来主攻《晏子春秋》研究。发表论文有《20世纪〈晏子春秋〉研究综述》《〈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孙星衍对〈晏子春秋〉研究的贡献》《建国以来〈晏子春秋〉研究的成绩与反思》《〈晏子春秋〉在先秦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再论〈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等;出版专著有《韩非子:智者的思想》《中国文学说略》;另,参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教材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晏子春秋》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的传记资料汇编。《研究史》对该书产生二千多年来的编辑、整理、考定、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对西汉以来《晏子春秋》研究的大致历程、主要成果、各种学术问题和重要见解,做出尽可能科学的、中肯的评述与阐释,理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继续研究提供学术积累和经验教训,并汇集了大量资料以备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谌· 王念孙的《读晏子春秋杂志》
  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著名音韵训诂学家。乾隆四十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一部。校读古籍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古韵谱》、《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等。
  《读书杂志》以读书札记的形式,记录了王念孙晚年研究古籍的成果,堪称有清一代朴学之代表作,久为士林所重。
  作为徽派朴学的嫡传大师,王念孙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他看到卢文弨、孙星衍校释存在问题,毅然决定复校《晏子春秋》。始校时,他已经八十高龄;完成《读晏子春秋杂志》,年已八十有八。他的校释,所采取的底本又不同于卢文弨和孙星衍:以嘉庆十九年(1814年)顾广圻校刻的元刊本为底本,同时参以卢、孙所据版本及《群书治要》诸书所引。对于其校书缘起及校释体例,他在序文中曾有简单交待:"嘉庆甲戌,渊如复得元刻影钞本,以赠吴氏山尊;山尊属顾氏涧薲校而刻之。其每卷首皆有总目,又各标于本篇之上,悉复刘子政之旧,诚善本也。涧薲以此书赠予,时予年八十矣。以得观为幸。因复合诸本及《群书治要》诸书所引,详为校正。其元本未误而各本皆误,及卢、孙二家已加订正者,皆世有其书,不复罗列。唯旧校所未及,及所校尚有未确者,复加考正。其《谏下》篇,有一篇之后脱至九十余字者;《问上》篇,有并两篇为一篇,而删其原文者;其它脱误及后人妄改者尚多,皆一一详辩之。"
  校释中,王念孙首先对孙星衍和卢文弨校读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辩论,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对《内篇杂上》第十二章"将军"的校释:"孙曰:'《说苑》"将军"作"夫子",谬。(《正谏篇》)'念孙案:此文本作'愿与夫子乐之',与上文答晏子之言文同一例。后人以此所称是司马穰苴,故改'夫子'为'将军'耳。不知春秋之时,君称其臣无曰'将军'者。《说苑》作'夫子',即用晏子之文,《群书治要》所引正作'夫子'。" 又如对《内篇问上》第二十五章"如寇雠"的校释:"卢曰:'"寇"上当有"逃"字,下篇有。'念孙案:'民闻公令如寇雠',语意自明了,不必定加'逃'字。《谏上篇》亦云:'今君临民若寇雠。'下篇直用左氏之文,故有'逃'字,不得执彼以例此也。元刻本及标题皆无'逃'字,《群书治要》亦无。" 再如对《内篇谏下》第二十章"拥格"的校释:"孙曰:'"拥格"者,《说文》:"格,木长儿。""梱心"者,"梱"同"稇",《说文》:"稇,絭束也。"《尔雅》云:"樕朴,心","心"盖木名。或曰:"格"即"骼",则"心"即人心。'卢曰:'"格",杙也。"梱",当为"捆",叩椓也。'念孙案:孙说'拥格'、'梱心'皆谬;卢以'格'为'杙',亦非。予谓'格'即'辂'字,谓柩车辕上横木,所以属引者也。《士丧礼》下篇:'宾奉币当前辂'(《释文》'辂'音'路')郑注曰:'辂,辕缚所以属引。'疏曰:'谓以木缚于柩车辕上,以属引于上而挽之。'《外上篇》:'盆成适请合葬其母,曰:"若此而不得,则臣请挽尸车而寄之于国门外宇溜之下,身不敢饮食,拥辕执辂,木干鸟栖,袒肉暴骸,以望君愍之。"''辂'为辕缚,故云'拥辕执辂',作'格'者,借字耳。卢以'梱'为叩椓,是也。《孟子··滕文公篇》:'梱屦织席'(《音义》:'作"捆",俗书也。')赵注曰:'"梱",犹叩椓也。'《说文·系传》曰:'谓织屦毕,以椎叩之,使平易也。'然则'梱心'云者,犹《礼》言'拊心'耳。"
  其次,对孙星衍、卢文弨的正确校释意见进一步展开论证或补充论据。如对《内篇谏下》第三章"曲沃"的校释:孙星衍注曰:"曲沃,《艺文类聚》作'曲城'。" 王念孙进一步注曰:"案:'曲沃'本作'曲城',此后人妄改之也。'曲城',一作'曲成',《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有曲成县,高帝六年封虫达为曲成侯者也。其故城在今莱州府掖县东北。'《史记·齐世家》云:'太公东就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邱。'又云:'营邱边莱。'然则齐、莱接壤,故丁公有伐曲城之事。若《春秋》之曲沃,即今之绛州闻喜县,东距营邱二千余里,丁公安得有伐曲沃之事乎?《艺文类聚·人部八》引此正作'伐曲城'" 再如对《内篇杂下》第十五章"庆氏之邑足欲至所谓幅也"的校释:孙星衍注曰:"沈启南本有注云:或作晏子对曰:'先人有言曰:"无功之赏,不义之富,祸之媒也。"夫离治求富,祸也。庆氏知而不行,是以失之;我非恶富也,谚云:"前车覆,后车戒。"吾恐失富,不敢受之也。'" 卢文弨云:"此段在'何独弗欲'下,是晏子本文。《文选·六代论》、《五等论》两注并引谚曰:'前车覆,后车戒也。'可知唐时本如是。后人辄以《左传》'庆氏之邑足欲'以下窜易之。元刻不知此为本文,而但注于'所谓幅也'之下,云'或作云云',沈启南本亦同。然犹幸有此注,今得考而复之,进为大字,而以左氏之文作注,庶乎不失其旧。" 王念孙进一步注曰:"案:卢改是也。《西征赋》注、《叹逝赋》注、《运命论》注、《剑阁铭》注并引晏子'前车覆,后车戒'。合之《六代》、《五等诸侯》二论注,凡六引。"
  对"旧校所未及"他也"复加考正"。如对《内篇谏上》第二章"若是孤之罪也"的校释:"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念孙案:'若'当为'善'。公曰'善'者,善晏子之言也。'是孤之罪也'别为一句,不与上连读。《外篇上》记景公命去礼,晏子谏之事,略与此同。彼文亦作:'公曰:"善也"'。今本'善'作'若',则既失其句而又失其义矣。'善'、'若'字相似,又涉上文'若欲无礼'而误(《谏下篇》:'善其衣服节俭。'《杂下篇》:'以善为师。'今本'善'字并误作'若')。" 再如对《内篇谏上》第十五章"卜云"的校释:"念孙案:'卜云'本作'卜之',此草书之误也。若作'云',则当别为一句,破碎不成文理矣。《艺文类聚·灾异部》、《太平御览·咎征部六》并引作'吾使人卜之',《说苑·辨物篇》同。"
  对文本中的文字衍、脱、讹及语序错误他也都一一予以辨正。如对《内篇谏上》第二十三章"吾为夫妇狱讼之不正乎"的校释:"'为'上不当有'吾'字,盖衍文也。《韩诗外传》、《太平御览》皆无。" 再如对《外篇第八》第五章"处君之中"的校释:"案:'处君之中'本作'处君子之中',下文曰:'舜者,处民之中,则自齐乎士;处君子之中,则齐乎君子。'是其证。今本脱'子'字,则义不可通。" 再如对《外篇第七》第五章"奏鬷无言"的校释:"案:昭二十年《左传》作'鬷嘏无言',此篇全用《左传》,则此文亦当与彼同。今作'奏鬷无言'者,后人依《中庸》旁记'奏'字,而写者误合之,又脱去'嘏'字耳。当依《左传》改正。" 再如对《内篇问上》第十一章"为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二句的校释:"案:上二句本作'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为行(去声)',与'教尚相爱'二句对文。后人误以'故下不以相害'为一句,'行(平声)教尚相爱'为一句,'故民不以相恶'为一句,遂移'为'字于'政尚相利'之上,而以'为政尚相利'连读,以对'行教尚相爱'之文,则既失其义,又失其句,而下文'为名'二字遂成衍文矣。《群书治要》正作'政尚相利,故下不以相害为行;教尚相爱,故民不以相恶为名'。"
  《读晏子春秋杂志》主要表达了王念孙关于《晏子春秋》的校释意见,但其中也吸收了其子王引之的一些观点。如对《内篇问下》第一章"公掌"的校释:"引之曰:'掌'字义不可通,当为'禀'字之误。'禀',古'廪'字也,下文'发廪出粟'是其证。隶书'掌'或作'■',与'禀'字略相似,故诸书'禀'字或误为'掌',说见《管子·轻重甲篇》'一掌'下。" 再如对《内篇谏下》第一章"寸之煙"的校释:"引之曰:火能烧薪,烟则不能烧薪,'烟'当为'熛'(下'操烟'同)。《说文》:'熛,火飞也,读若标。'《一切经音义》十四引《三仓》曰:'熛,迸火也。'《淮南·说林篇》曰:'一家失熛,百家皆烧。'《史记·淮阴侯传》曰:'熛至风起。'《汉书·叙传》曰:'胜广熛起,梁籍扇烈。'是'熛'即火也。故曰:'操寸之熛,天下不能足之以薪。''熛''烟'字相似,世人多见'烟',少见'熛',故诸书'熛'字多误作'烟'。说见《吕氏春秋·烟火下》。"
  自孙星衍起,前人有很多关于《晏子春秋》的校释意见;对于这些意见,历来始终莫衷一是。好在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检验的机会。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批竹简,内有《晏子》102枚,其内容分为16章,散见于今本8篇之中的18章。 王念孙校勘的内容汉简有原文的共计13处,其中有5处可以证明他的意见是完全正确的。它们是:1."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内篇谏下》第十八章)王念孙注曰:"'谓'当为'调',形相似而误也(《集韵》引《广雅》:识,调也。今本'调'作'谓')。调者,和也,言不为奢侈以劳民,故节于身而和于民也。《盐铁论·遵道篇》曰:'法令调于民,而器械便于用。'文义与此相似。后《问上篇》曰:'举事调乎天,藉敛和乎民。'亦与此'调'字同义。" 2."厚藉敛,意使令,无以和民。"(《内篇问上》第三章)王念孙注曰:"'意'字文义不顺,孙加'任'字以释之,亦近于牵强。'意'疑是'急'字之误。令急则民怨,故曰'无以和民'。" 3."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璋牺牲,令祝宗荐之乎上帝宗庙。"(《内篇问上》第十章)王念孙注曰:"'圭璋'本作'圭璧',此后人以意改之也。古者祈祷皆用圭璧,无用璋者。(《金縢》曰:'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大雅·云汉》篇:'圭璧既卒,宁莫我听。')《谏上篇》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圭璧,莫不备具'是其证。《群书治要》正作'圭璧牺牲'。" 4."此明王教民之理也。"(《内篇问上》第十八章)王念孙注曰:"本作'此明王之教民也'。上章'贤君之治国若此',正对'贤君治国若何'之问;本章'此明王之教民也',亦正对'明王教民何若'之问。今本作'此明王教民之理也',词义庸劣,乃后人所改。《群书治要》正作'此明王之教民也'。" 5."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不可使子民。"(《外篇第八》第一章)王念孙注曰:"'道'当为'遁'字之误也。'遁'与'循'同。《墨子·非儒篇》曰:'宗丧循哀,不可使慈民。'文义正与此同。《问上篇》曰:'不淫于乐,不遁哀。'即循哀也。(《问下篇》:'晏子逡遁而对。'又曰:'晏子逡遁对。'《外上篇》:'晏子遵循而对',是'遁'即'循'也。《管子·戒篇》:'桓公蹴然逡遁。'《小问篇》:'公遵遁。'亦以'遵'为'循'。)'循'之言遂也,'遂哀'谓哀而不止也。说见《谏下篇》'修哀'下。" 此外,还有三处可以证明王念孙的意见基本正确:1.《内篇杂下》第四章"不踊",孙星衍注曰:"'踊',《说苑》作'通',下同,言不到也。'踊'当是'通'之误。" 王念孙则认为:"作'踊'者是也。成二年《公羊传》:'萧同侄子踊于棓而窥客。'何注曰:'踊,上也。凡无高下有绝加蹑板曰棓。'然则'踊于棓'即'登于棓',故何训'踊'为'上'也。此言'不踊',亦谓台成而公不登也。《说苑·辨物篇》作'通'者,非字之误,即声之通。孙以'不通'为'不到',失之。"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作"尚" ,吴则虞说:"以'踊'为'上',盖齐人之言。" 基本上证明了王念孙意见的正确。2.对《内篇问上》第二十章"定禄"的注释:"禄由君定,非由臣定也。'定禄'本作'受禄',下文'受禄不过其量'即其证。《群书治要》正作'计能受禄'。"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作"篡",读为"选",义相通,基本证明了王念孙意见的正确 。3.对《外篇第八》第十八章缺文的考证和补充,经银雀山汉墓竹简证明,也基本上正确 ,这些都体现了他卓越的识见力。
  当然,王念孙的校释也有失误之处。如:1."所求于下者,不务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内篇问上》第十八章)王念孙采纳其子王引之的观点注云:"'不务于上',义不可通。'不务'当作'必务',此涉上下文诸'不'字而误也。《群书治要》亦作'不务',则唐初本已然。案:'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谓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也;'所求于下者,必务于上',谓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则当作'必务'明矣。下文云'苟所求于民,不以身害之','苟所禁于民,不以事逆之',即承此四句而言。"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正作"弗",证明了王念孙这个意见的错误。 2.对同章"不害之以实"的注释:"案:'害之以实'义不可通,'实'本作'罚',谓不以刑罚害民也。'穷之以劳,害之以罚',皆虐民之事。《群书治要》正作'不害之以罚'。"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正作"实",证明了王念孙意见的错误。 3.对同章"上爱民为法,下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遗"的注释:王念孙认为:"《群书治要》作'上以爱民为法,下以相亲为义,是以天下不相违'是也。上文云'明王修道,一民同俗',故云'天下不相违'。今本脱两'以'字,'违'字又误作'遗',则文义皆不协。"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却正作"遗",证明了王念孙意见的错误。 4.对《内篇问上》第三章"其君离"的注释:"案'其君离'三字,文不成义,当作'民离其君',与'上怨其下'对文。今本'离'字误在'其君'下,又脱去'民'字耳。" 以银雀山汉墓竹简考之,此处虽简文有残损,但却存"其□□□怨上"。据骈宇骞依明本考证,所缺三字为"君离下",则全句为"其君离下怨上",适证王念孙观点的错误。 5.对"故三君之心非一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外篇第七》第十九章)的注释:王念孙认为:"'非一也'本作'非一心也',与'非三心也'对文。今本'一'下脱'心'字。《群书治要》有。" 而银雀山汉墓竹简却正作"婴心非三也",证明了王念孙意见的不确。
  ……
展开
目录
引言  《晏子春秋》的研究价值和本书的写作目的   
第一节  《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   
第二节  《晏子春秋》在先秦散文中的地位   
第三节  本书的价值及其写作目的   
第一章  清代以前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刘向首校《晏子春秋》   
第二节  柳宗元所引发的有关争论   
第三节  宋、明两代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四节  清代之前关于晏婴的记载与评述   
第五节  结语   
第二章  清代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孙星衍对《晏子春秋》研究的贡献   
第二节  卢文弨等人的《晏子春秋》校释   
第三节  王念孙的《读晏子春秋杂志》   
第四节  俞樾、孙诒让的《晏子春秋》校释   
第五节  黄以周等人对《晏子春秋》校释的深化   
第六节  对《晏子春秋》著作属性和产生时代的争论   
第七节  关于晏婴政治活动的记述与评价   
第八节  结语   
第三章  民国时期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梁启超等人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二节  刘师培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三节  张纯一、于省吾的《晏子春秋》校释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章  1949至1976年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高亨、董治安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二节  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   
第三节  结语   
第五章  1976至2010年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谭家健、孙绿怡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二节  其他学者对《晏子春秋》著作性质、产生时代的研究   
第三节  吕斌等关于《晏子春秋》作者的研究   
第四节  骈宇骞的《“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春秋校释》   
第五节  晏子思想研究热潮及《晏子研究文集》   
第六节  姚振武等关于《晏子春秋》语言的研究   
第七节  关于晏子和《晏子春秋》的其它研究   
第八节  文学史和散文史中关于《晏子春秋》的论述   
第九节  高等院校硕士博士论文关于《晏子春秋》的研究   
第十节  结语   
第六章  台港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一节  王更生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二节  陈瑞庚、郑良树的《晏子春秋》研究   
第三节  结语   
余论  《晏子春秋》研究的成就与反思   
第一节  《晏子春秋》研究的成就   
第二节  《晏子春秋》研究的反思   
附录一:《晏子春秋》版本及笺校、研究书目   
一、中国《晏子春秋》书目
二、日本《晏子春秋》书目
三、法、德《晏子春秋》书目
附录二:《晏子春秋》研究论文索引   
一、中国大陆部分
二台、港及海外部分
附录三:《晏子春秋》研究资料选编   
一、《晏子春秋》佚文
二、关于晏婴家世、生平、遗迹的记载
三、有关晏婴的评论
四、有关《晏子春秋》著作性质的意见
五、关于《晏子春秋》著作真伪、成书时代和流传过程的意见
六、历代校刻《晏子春秋》序跋
七、《晏子春秋》版本题识
八、《晏子春秋》重言重意篇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