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印度教的散查亚王室在推翻佛教的夏连特拉王朝之后,需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印度教以压倒佛教的影响。于是在建造印度教神庙的同时,也有必要拿起文学这个武器,把印度教的文学经典移植过来。古爪哇语《罗摩衍那》就是被移植过来的第一部印度诗史,是古爪哇语文学的第一部采用仿梵体诗格卡温诗体的作品,也是产生于中爪哇的惟一的一部格卡温作品(关于格卡温诗体的介绍,详见下一章)。
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典范的格卡温”作品《罗摩衍那》,其产生的年代和地点曾引起一番争论。荷兰学者克伦认为它产生于12世纪下半叶的东爪哇柬义里王朝时期,那是格卡温诗最盛的时期。但多数学者更同意印度尼西亚学者普尔巴扎拉卡的观点,他认为它是产生于中爪哇的惟一格卡温作品,当出于巴利通王在位之前(898—910年),也就是10世纪以前。其根据有以下几点:一、东爪哇所有的格卡温作品都是恩蒲·甘瓦于1028—1035年之间创作的《阿周那的姻缘》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说,都是11世纪以后的作品。东爪哇王朝时期的格卡温作品一般都采用一种叫“芒卡拉”的纪年方法,点明创作的年代,作者的名字也常见于前言后语之中,所以一般都能确认出来。而《罗摩衍那》格卡温则不然,既不表创作的年代,也无作者之名。二、《罗摩衍那》采用的韵律也不同于东爪哇王朝时期的格卡温韵律,后者更严谨和定型化,一直沿用到16世纪。三、在使用的语汇、名称和语法规则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一些在东爪哇格卡温作品中常用的固定语汇和使用的语法规则,在《罗摩衍那》里面却见不到。而在《罗摩衍那》里常出现的大量梵语借词和提到的一些官职名称,则不见于东爪哇的格卡温作品。此外,与有关的碑铭作语言比较,也可看出其中的差异来。四、《罗摩衍那》从天然景色到风俗习惯的描写仍保持着印度的原汁原味,例如对秋景、制奶酪、候鸟北飞等等的描写,都是印度的特色,脱离了印度尼西亚的现实,显然它更忠实于原文。而东爪哇的格卡温作品都经过一个再创作的过程,都已爪哇化了,以爪哇的风光、生活习惯、审美观等取代了印度的特色。从以上几点来看,二者的差别比较明显,前者显得更加古老,更加原始,没有经过再创作的痕迹,不像东爪哇的格卡温作品,是借史诗故事来为本朝帝王歌功颂德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