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9304
  • 作      者:
    赵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赵颖,女,1980年生,陕西西安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2015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访问学者。近年来从事比较文学和华文文学的研究工作,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独立主持教育部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以及校级项目数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一方面从文化归属与文化认同的整合视野入手,以不同类型的旧体诗作者的创作为切入点,发掘与把握不同时期作品中关于中国和新加坡形象形成的历史原因、思维模式、类型及深层的逻辑联系;另一方面以比较性思维对不同时期和身份的作者作品进行辨析,更为客观地揭示华文旧体诗的独特价值。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认同身份的作者作品的关照,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创作旨趣的区别,考察旧体诗与生活在中国的华人族群之间的关系,分析旧体诗在南洋华人文化主体性建构过程中所体现的呈现和被呈现。《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者为读者对象。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研究》:
  我心里清楚赵颖在此篇关涉将来学术前途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心情,她意识到从事此类课题研究寂寞难忍、面临失败风险所带来的“艰辛”与“失落”;但同时也有“快乐”与“收获”,那存在于富有挑战性的攻克难关的过程之中。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辞辛劳一路登高,待“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时,才能向社会交一份令人满意的学术答卷。
  在三年相处过程之中,我体会她为人母、为人师、为人友时所经历的繁忙;更感知她为此文只身辗转于全国各个大学与研究机构,查阅早已封尘的旧体诗资料的艰辛。但也似乎预测到赵颖一旦了解清楚居于东南亚重要位置的新加坡历史文化与文学真相时所获得的喜悦与满足。这一切在她后来顺利地通过博士论文的答辩,并依此成果,再度论证终于获得教育部2013年社会科学项目《跨文化视阈下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所证实。
  当然在此之前,我为了探寻明代郑和下西洋的海上丝绸之路,或多或少从古文典籍中查阅到一些有关古代新加坡地理文化的文字记载,特别是费信的航海日记《星槎胜览》中的一首《龙牙门》诗曰:“山峻龙牙状,中通水激湍。居人为掳易,番舶往来难。人夏常多雨,经秋且不寒。从容陪使节,到此得游观。”其中的“龙牙门”即为后来的新加坡,“番舶”则指停泊在其海岸的各国商船,给人印象很深,并为此国如此慷慨接纳东西方文化、文学与艺术资源财富而惊叹。
  另外我通过报纸杂志,零星地窥视到新加坡华人文学与诗歌的丰富文化内涵。自20世纪初,在辛亥革命与抗日战争期间,大批中国文人学者流亡南洋,寓居新加坡著书立说,其中鼎鼎大名的如尤桐、康有为、梁启超、郁达夫等的诗文作品特别引入注目。例如,尤侗的《外国竹枝词》中对新加坡的描述:“龙牙犀牛可耕田,相对龙门恰乘船。更有龙涎向万里,苏门街上换酒钱。”还有康有为到新加坡所作《憩园诗集》收录52首诗,还有郁达夫90余首诗几节的《乱离杂诗》,令人感叹的是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旧体格律诗,忠实地记载了华夏赤子对此新建国家的印象、感受与希望。尤其感愤的是著名诗人郁达夫满怀信心来到“星洲”,非但没有实现抱负,还不幸在南洋失去宝贵的生命。
  带着对南洋文学种种疑惑,我在读著名作家王安忆的自选散文集《漂泊的语言》时,多少有所感悟,其中有一段话很能启人心智:“翻阅它,便是翻阅我们飘忽不定的生命,体会摇摇摆摆的世界,那些模糊不清的东西也许在此刻重新清晰。那时候,那些不舍昼夜四处漂泊的语言或许终于可以安息了。”这是她对新马诗歌作品无根、混杂、飘渺的文体形态的真实读解,亦引导我们走进那种复杂难言、情感交织的新加坡华语世界。
  在我参加华语文学会议和赵颖博士论文答辩之前,曾阅读过厦门大学周宁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语戏剧史》“前言”中写的一句温馨之语:“有海水处就有华人;有华人处,就有华人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在研讨会上又读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杜元明教授的《海外华文作家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贡献》中一段的类似文字:“环球之内,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华语文学创作。”为此,我自然有些怦然心动了,感受到深入研究居于南海马六甲海峡要冲的新加坡“华语文学”,何尚不是“对弘扬中华文化的贡献”?!
  回顾我国的历代文学史,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史与中外文学史.过去对散布在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拥有两千五百多万之巨的华人文学艺术历史记载得太少了,具体到东南亚与新马华人文学就更寥若星辰了。在我们仅能看到的郭惠芬《中国南来作者与新马华文文学》,朱立立《身份认同与华文文学研究》,庄钟庆《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探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饶芃子《中国文学在东南亚》,陈实《新加坡华文作家作品论》,王润华《从新马华文文学到世界华文文学》等著述中,翻阅其文字,专门论述新加坡旧体诗的文献史料也显得过少,需要有志之士积极发掘、整理与研究。看来赵颖这位年轻的高校女性教师挑起这副学术重担极有价值和意义,需要国内外人文学科学术界的高度理解与大力支持。
  ……
展开
目录
丛书序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场域及其文化坐标
第一节 研究起点与相关概念
一、海外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新加坡华文文学
二、旧体诗的概念
三、海外华文文学不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
四、研究的出发点:“海外华文中·心”而非“中国中心”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一、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概貌
二、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的态势
三、新加坡华文文学研究总体特点、局限及展望
第三节 世界华文旧体诗的文化图景
一、与中国文学同步发展的东亚旧体诗
二、多元文化冲击下的东南亚旧体诗
三、极度边缘的北关欧洲旧体诗
四、多元文化交织下的旧体诗图景
第四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化观察与研究路径
一、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样式的特殊品种
二、基本思路和研究路径

第二章 吟到中华以外天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时代背景
与身份背景
第一节 中国与新加坡交往史略
一、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对外
交流的交通要道
二、唐代开始,直到宋元时期,新加坡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同时开始有华人在岛上居住
三、明清时期,两国联系空前密切,发展政治、贸易、文化等多方面联系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分类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传播途径
一、报纸及其副刊
二、诗集印制
三、社团传播
四、网络传播

第三章 诗在南洋一新加坡“过客”的旧体诗
第一节 中华风景记桃符:出使海外的晚清官员
一、第一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二、第二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三、第三次出洋高潮期间创作于新加坡的旧体诗
第二节 我视新洲成旧洲:任职异域的新加坡总领事
一、中国在新加坡设置领事的社会背景
二、左秉隆:不似他官似教官
三、黄遵宪:驰域外之观,写心上之语
四、杨云史:炎洲往事堪流涕
第三节 更望佗城作故乡:出访南洋的文人
一、丘逢甲:我是渡海寻诗人,行吟欲遍南天春
二、许南英:独客已无家,客中重作客
第四节 去国离家岁又终:政治原因流亡到新加坡的诗人
一、康有为:天荒地老哀龙战,去国离家又岁终
二、郁达夫:故园归去已无家。传舍名留炎海涯
第五节 异域人生与文学定位
一、“过客”眼中的新加坡“形象”
二、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属于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三、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是与中国社会发展同步的
四、就文本创作整体风貌而言,新加坡“过客”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开始展现一定的南洋风貌
五、就创作形式而言,广泛地沿用以往的诗歌题目命名方式
之外,“过客”诗人创作的一个非常突出特点就是善于长题

第四章 新移民的浪子一新加坡“流寓者”的旧体诗
第一节 “流寓者”的身份背景特征
一、“流寓者”的文化认同
二、“流寓者”的政治认同
三、“流寓者”的民族认同
第二节 星洲明月无古今:“南洋才子”邱菽园
一、流寓异域,心属旧土:关于中国政治变迁
二、咏史感怀:作为中华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述
三、本土关怀:邱菽园笔下的星洲风物
四、文人唱和:流寓者的文学交际
五、心系两地:作为“流寓”者的诗词风貌
第三节 翠墨新挥海国篇:“国宝诗人”潘受
一、当时最念亭林语,天下兴亡在匹夫:关于中国政治文化.
二、本土关怀:潘受笔下的新加坡风物
第四节 呕心吟就诗千首:南洋诗人萧雅堂
第五节 不碍南冠客里身:流寓诗人的竹枝词创作
一、文明冲突交融下的南洋竹枝词
二、南洋竹枝词的艺术特征
三、南洋竹枝词的社会功能
第六节 故土回望与文化建构
一、就文学隶属关系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属于离境文学的组成部分
二、就文本创作趋势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表现出与中国政治同步的特点
三、就文本传递的思想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反映的是海外华人思想情感
四、就文本创作的视角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作品以主人公的心态对南洋社会进行客观反映
五、就文本创作整体风貌而言,新加坡“流寓”诗人创作的旧体诗展现出心系两地的趋势

第五章 新土地、新生活、新经验一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第一节 词流星散文坛寂: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创作背景
一、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的身份认同
二、新加坡华文的式微对旧体诗的影响
第二节 海国欣传径有阴: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诗社传播一以“新声诗社”为例
第三节 重光汉学见天开: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网络传播一以随笔南洋网为例
第四节 宣扬汉粹共扶骚: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诗集印制
一、方修
二、李金泉
三、梁荣基
四、李西浪
第五节 城市书写与文化认同
一、为写诗而写诗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作者
二、新加坡当代华文旧体诗对汉语的坚守
三、隶属新加坡国家文学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四、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变异
五、关于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今古韵之争的看法
六、品质相对低下的当代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第六节 旧体诗在新加坡的发展趋向
一、依旧边缘的新加坡华文旧体诗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边缘状态下生存的原因及策略
三、以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为依托建立的文化圈
四、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在传承和接纳中实现中华文化的融入
五、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创作虽然一直持续,但是竞争力却在弱减

第六章 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发展脉络与特色
第一节 合同异: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受容与变异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受容
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对于中国本土旧体诗的变异
第二节 辨东西: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选择与困境
一、多元文化形态中的身份认同
二、中华文化情感和现实生存策略间的矛盾冲突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中所反映的文学及社会文化意义
第三节 学理攸同: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文学史定位及其价值
一、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是海外华文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旧体诗在海外的创作,其行为意义大于写作意义
三、新加坡华文旧体诗所建立的文化沟通交流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