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的当代合理性: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研究》:
与尼采相比,海德格尔引发的争议似乎更多。正如他本人所强调的,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毕生追问的主题。在他看来,以往的一切形而上学都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将对“存在者”的研究当作了对“存在”的研究,海德格尔将其称为“存在的遗忘”,这种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起就已开始了的对于“本体论差异”的遗忘在近代达到了顶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突出强调了此问题的重要性,《存在与时间》的研究工作始终是“对准解答存在问题这一主导任务来制订方向的”。“存在”是“一”, “存在”的“一”需要在“多”中显现自身。海德格尔反对传统哲学中“本质”与“现象”或者说“存在”与“存在者”的二分,主张“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依据海德格尔的看法,一切主体与对象、意识与存在、人类与自然的二元论,都是从存在(Sein)与此在(Dasein)的原始统一中引申出来的第二位的和‘非本真’的东西。”基于这种观点,海德格尔赞同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并将其继承下来,作为存在论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海德格尔主张“就是要从存在者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然而“我们应当把哪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好让存在开展出来”?“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我们用此在这个术语来称呼这种存在者。”由此,海德格尔从“存在”问题引致“此在”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此在”并不是众多存在者之中的一种普通的“存在者”,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者”,是我们理解“存在”的入口。“此在”的生存就是“存在”的显露。
海德格尔的上述观点可以被理解为:“显现之物(探究中可以利用的明证性的总体性)依据和主体性的某种内在关联向人类的揭示功能显现。和主体性没有这种关系的事物就不能显现,因此也不能被认为是在最首要的意义上的明证性。”在这里,“此在”已经具有了“主体”的意味。虽然海德格尔本人极力强调自己探讨“此在”只是为“存在”问题服务,但哲学界有了不同的看法,卡洪在《现代性的困境》中评述道:“有些哲学家表面上看来完全拒绝接受主体这个概念,但是不折不扣依旧是主体主义者,譬如海德格尔。”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