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理综述
一、本体
二、工夫
三、发用
第二节 唐代儒家发展概述
一、唐代儒家之发展
二、唐代儒家之诟病
第三节 唐代佛教发展概述
一、唐代佛教之发展
二、唐代禅宗、净土、天台略述
第二章 唐代儒士佛教观概述
第一节 唐代儒士佛教观形成原因之考察
一、佛教自身之强大
二、文化上的夷夏之辨
三、个人际遇之失意
四、亲朋丧故之打击
第二节 唐代儒士佛教观之分类
一、四种佛教观之分类
二、平面实用与立体超越
第三节 唐代儒士佞佛之概述
一、王维
二、刘禹锡
第四节 唐代儒士崇佛之概述
一、孟郊
二、宋之问
第五节 唐代儒士友佛之概述
一、贾岛
二、孟浩然
第六节 唐代儒士辟佛之概述
一、李翱
二、杜牧
第三章 佞佛本是投机——自居易之佛教观
第一节 出入儒佛
一、早年崇儒
二、早年辟佛
三、中年学佛而不弃儒
第二节 乐天佞佛之原因
一、生老病死
二、亲朋离别
三、官场乱象
第三节 乐天佛学基础义理述要——以“空观”为中心
一、乐天“空观”思想
二、乐天“空观”之弊
第四节 乐天对佛教宗派义理之认识——以禅宗、华严、净土为例
一、乐天禅宗思想
二、乐天华严宗思想
三、乐天净土思想
第五节 乐天“中隐”之剖析
一、中隐之一:儒行之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
二、中隐之二:老庄之知足与坐忘
三、中隐之三:道教之炼药与求仙
四、中隐之四:佛教之生活方式与净土情怀
五、中隐之五:“在家出家”
第六节 乐天之检讨——假居士与真文人
一、耽于诗酒
二、耽于声色
第四章 崇佛以求解脱——杜甫之佛教观
第一节 少陵作为儒士之诗证
一、出处顿挫,不坠青云
二、忠君爱民,贯摄一生
三、承嗣圣门,列诸道统
第二节 少陵之佛教源渊
一、家庭影响
二、交游影响
三、个人际遇影响
第三节 少陵佛诗详析之一:人川之前
一、蛰伏两京之佛诗
二、陷贼、授官之佛诗
三、流离秦陇之佛诗
第四节 少陵佛诗详析之二:流寓川蜀
一、成都之佛诗
二、梓州之佛诗
第五节 少陵佛诗详析之三:夔州之后
一、夔州之佛诗
二、湖湘之佛诗
第六节 以禅人诗还是直继风雅——少陵诗风之辨析
一、以禅入诗
二、直继风雅
第七节 少陵之检讨——未能服膺天命
一、骛外而遗内
二、性情之狂与苦
第五章 友佛而欲会通——柳宗元之佛教观
第一节 儒士抑或佛徒——子厚身份之定位
一、儒门对子厚之争论
二、子厚近佛之原因
三、子厚终属儒家
第二节 越夷夏而论是非——子厚友佛之剖析
一、文化上视佛教为诸子百家之
二、义理上学习佛学精华并以儒会通之
三、充分尊重佛教徒并与之平等交流
四、撰写碑文积极宣传佛教
第三节 子厚之禅观
一、与禅僧之交往
二、对禅宗之批评
三、对禅宗之肯定
第四节 子厚之天台观
一、子厚与天台僧侣之交往
二、子厚对中道实相之会通
第五节 子厚之以儒会佛
一、以善说禅
二、以孝解空
三、以礼会律
四、以“神道设教”容纳“佛教”信仰
五、以“儒家祖先”提醒出家释子
第六节 子厚之检讨——柳诗之悲怆
一、伤际遇
二、伤别离
三、伤地远
第六章 辟佛而欲超胜——韩愈之佛教观
第一节 退之与佛教之正常交流
一、游览寺庙
二、交接僧侣
第二节 退之辟佛之一:对释子展开攻击与诱归
一、“三百六旬长扰扰”——嘲讽调笑
二、“收敛加冠巾”——惜才劝归
第三节 退之辟佛之二:在物质层面警告佞佛之后果
一、侵伐民力
二、缩短国祚
第四节 退之辟佛之三:在理论上破释立儒重建道统
一、夷夏之辨
二、正邪之辨
三、发明《大学》
四、重建道统
第五节 退之信佛、借佛之辨析
一、仿道统
二、学佛经
三、摩壁画
四、窃佛语
第六节 退之之检讨——以其与大颠之交往为例
一、与大颠之交往
二、退之之检讨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