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本过客
已故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他的名著《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中进行了一种“实存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并下定义说:“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这事实可以看成“人人终必死亡”的真义。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位朋友的外婆病重住院时候的情形。
母亲节那天,朋友的母亲去陪护她生命垂危的老母亲——朋友的外婆。家人们都心疼母亲,担心她休息不好身体吃不消, 一直劝阻她不要在外婆那里过夜,可朋友的母亲心疼自己的母亲!朋友一家信仰天主教。天主教的生死观,把生死看待为一种喜悦,因为人生完成了使命,死亡后,永生是真正生命的开始。天主教相信,当人死后,接受上帝的审判,有人上天堂,有人下地狱,还有炼狱的观念,是让愿意悔过而自认为不配升上天堂的亡者,炼净灵魂纯洁的地方。前段时间朋友回家探望外婆,安慰外婆,道:“天主要叫您去您就安心去吧,要您留您就放心留吧,要您好起来,您会好起来,无需挂碍,生死都是天主安排的,不必强求。”朋友说外婆当时虽病重,但头脑很清楚,她何尝不知道每次见面都可能是生离死别?但是面对死亡,外婆却并不恐惧。外婆老了,她不会流泪,每次告别都是对我们的祝福。我也不会给外婆看到我流泪,但转过身后却再也不敢回头,怕被外婆看到那顺着脸颊流下来的泪水。
32 年前朋友的奶奶去世,那时朋友还小,但记忆很深:老庄神父在做“安所”圣事(类似超度法事),说了一大通生死自然、回归主怀的道理,意思是大家不要太悲伤。然而圣事临毕,他却泣不成声。他说人是有感情的,生离死别谁不伤悲?此乃人之常情。只是在做圣事时他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为的是能够顺利把圣事做完,否则一旦流下泪,便再也做不下去了。
朋友的外婆已两三天基本无法进食,也无药可用了。虽说94 岁已经算是高寿,虽说他母亲是个有信仰通情理的人,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伤心欲绝,但母女连心,永别在即,岂能舍得?又岂能逃过这人之常情?面对外婆即将离开,朋友嘱咐家人养足精神做好准备,应付这必将到来,也许很快会到来的事。早已无力回天,大家所能做的也只是祈祷,希望外婆能少受痛苦,安然走完这最后的日子荣升天国,回归天主的怀抱。
断断续续地听完朋友的诉说,心中唯有感慨。人生在世,不管你的地位是高还是低,你的处境是显赫还是落魄,也不管你拥有多少财富,你是富裕还是贫苦,人总是逃不过回归的那一刻,尘归于尘,土归于土。人这一辈子都在期待中度过,呱呱坠地的孩童期待母亲温暖的怀抱;莘莘学子期待考上理想的院校;年轻人期待安稳的工作,甜蜜的爱情;中年人期待父母的健康,儿女的成长;老年人期待儿孙满堂,晚年美满。每个人的人生千差万别,但起点和终点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过程,和沿途的风景,以及面对起落得失的心态。
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便是“向死的存在”,则年龄的增长至死亡的过程不是根本问题,因为生死乃是一体两面的镜子,相辅相成。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喜悦和忧伤,人生本过客,寂静、安详、无悔面对那一刻的到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