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年 第3卷第3辑)》:
“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是笔者在2013-2014年对如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等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的结果。
一般的,人们在思考和探索问题时,更多针对其社会现实方面的原因即外因,而笔者则更加关注问题的内因,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主要是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的提出和构建过程中,不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在此基础上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把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提出和构建“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是当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最为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根本性应对策略。
在这一应对策略中,包括两个前提: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前者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定位不明、学科边界模糊这一深层次的关键问题提出的。后者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不明、功能泛化严重①;人们不自觉地赋予该课程太多的功能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提出的。事实上,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问题,早在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部联合发文宣布,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并列成为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它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①。从这时起,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课堂,自然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一步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定位决定其功能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对此,中宣部和教育部在2005年联合发文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和主课堂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当代大学生,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应当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方法论教育四大功能,这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应当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③。
在这一应对策略中,其核心内容是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科学的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系统建构“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这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其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谓“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是指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学科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建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中心,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各项工作的大系统教学观工作体系。这一工作体系包括两个层面的子系统: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自身的层面,“大思政教学观”工作体系是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以及四门主干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整体上进行设计和规划。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