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闪电射入
当代中国的人民园地
马克思年青时代有一篇著名的论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篇当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论文,是马克思完成思想转变和开始创立新的思想体系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开篇之作。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写道:“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15~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句话揭示了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可以看作列宁“灌输”论的先声。
当然,马克思指的是德国,意思是要让科学的理论与德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实现结合。但是,中国人民的思想园地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闪电。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并成为中国人民追求理想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思想指导。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教育和武装中国人民的实践活动。而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武装,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就从实践中提出来了。
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对这一关系的认识和把握,不仅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且也关系到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可以从不同方面去理解和表述。既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关系上去理解,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系上去理解。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又都可以有一些更为具体的不同表述。比如,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关系来讲,它既可以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这里既可以是一般也可以是特殊,既可以泛指所有社会和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特指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更特指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述,它既可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可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这两者在范围上是有所不同的。就学科的角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曾特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原有的二级学科的内部关系。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其中的一个二级学科的关系,并进一步可以延伸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系。如此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书可以说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这一问题,而开展的一个方面的探讨。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关于这种关系,可以简要地表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
“理论基础”与“思想指导”(或指导思想)本质上是一回事,但我们经常分别讲,这也就意味着二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的细微区别。理论基础主要解决的是一件事情的立论依据,是其理论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思想指导主要解决的是一件事情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问题,是为这件事情如何去做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指导。这种差异当然也是相对的,理论基础通常也提供思想指导作用,而思想指导通常也提供理论依据。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它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都是马克思主义,其中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的时候,也并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它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通常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既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这些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内。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人起作用的方式可能有两方面:一方面,它通过融化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论断而起作用。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无疑是一个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但它同时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应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来发挥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要求,因为作为普遍真理的基本原理往往是抽象的,它要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融化为具体的理论指导。但是,另一方面,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融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它作为普遍真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存在着,并随时给各国共产党人以真理的启示。因此,各国共产党人在不同时代条件下形成的本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没有也不可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以,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共同作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的。
这样一个道理也间接地适用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之所以说“间接地适用”,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而是前后相继的同等层次的理论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只是所处的时期不同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反过来又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当我们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的时候,并没有否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也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的一些基本观点早已融化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观点之中,并作为后者的思想观点而起指导作用。比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也继续存在于后来的理论体系中并得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外,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理论形态仍然独立存在着,它仍然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多方面的启示。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我们不但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指导,同时也多方面地得到毛泽东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直接指导,当然还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附带说一句,且并非不重要:正像列宁主义一样,毛泽东思想中的许多理论观点特别是哲学观点,已经进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宝库,成为其中十分宝贵的思想财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中,也有毛泽东同志的一份贡献。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涵。本书的体例安排,并不是全面系统地论述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而是抽出若干个专题来展开二者的内在联系。这些专题,一端连接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某个观点,另一端连接着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某个方面。这样的一些专题排列在一起,很容易使人们一下子看出我们在当代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联系。这就给予人们一个很重要的提醒:不要忽视我们当前所从事的一些实际而具体的活动的思想渊源。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世俗生活画卷的延展,已经很不容易使我们看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学习、经营、交往等的活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了,似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已经离我们而去,我们只是在工作、挣钱、谋生、享乐。其实不是,我们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呀!我们的许多活动,不仅具有个人世俗生活的意义,同时还具有社会的意义,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很实际也很具体的活动,它往往直接针对我国现实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所采取的办法也都是很具体的措施。那么,在这样做的时候,人们很不容易想到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马克思主义的大道理有什么关系。而本书的若干专题,就能很醒目地告诉人们: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许多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依据,而且都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
当然,本书这种专题式的体例安排也有它的弱点:首先,它对马克思主义原理采取的是一种列举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易于把不同层次和具有不同概括范围的命题并列起来,把一种立体交叉的关系变成一种平列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所具有的逻辑关系简单化平面化了。其次,本书列举了十四个专题,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十四个基本的观点,这种列举当然是未必全面的,事实上一定是不完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极为丰富,当然不只有十四个观点。这十四个方面的观点只是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观照的结果。而且,不仅从原理的角度来说列举不完全,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来说,也未必完全。因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也远不只有这十四个方面的情况。再次,在专题的排序上也有一种复杂性,十四个专题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以单一的顺序完成排列。一方面,这种专题的排列要考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本身的逻辑排序,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自然形成的顺序。而这两种顺序并不是天然一致的。因此,本书的排列顺序,也不过是从某种特定的考虑中产生出来的,它当然不是固定的和完善的。对这些方面的弱点我们要有所认识,而认识到了这些弱点,也就等于在某种意义上减少了这些弱点,或者至少是减少了这些弱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