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与教育家,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学说深刻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战国时期诸侯兼并、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重新构建出先秦儒家“群居和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社会伦理思想不仅解决了“礼崩乐坏”的时代文化秩序重构的问题,而且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伦理思想在百家争鸣中不断传承与新。夏商“尊神而率民”、西周“制礼作乐”、春秋“礼崩乐坏”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王室衰微,各路诸侯期望以“实力”相争,定鼎天下。士不断崛起,社会层级的流动加剧。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历经着空前长期、大规模、根本性的变革是荀子思想的现实背景。经过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纷纷针砭时弊、书立说,这成为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思想背景。
荀子“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问题。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君者“能群”、君者“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认为“群”的理想境界是“和”。“群居和一”是荀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之境。
天人论、人性论与认识论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中,“人”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天人之学是为荀子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的政治哲学。人性论是荀子社会伦理的又一哲学基础。人性论阐释了性与心的关系、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性恶论与“群居和一”的关系。同时,荀子着力从认识论的视角阐释“解蔽”与“正名”,解析“蔽塞”“正名”与“群居和一”思想的关系。
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苟子构建了以礼义为本源,以隆礼义、行法乐的制度设计,以及以善政之道、富国之道、仁者之兵为实践路径的礼治思想体系。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荀子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分则和”“和则一”三个角度诠释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荀子重构了“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体系,这凸显人类永恒的“和谐”主题。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