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现路径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60059
  • 作      者:
    田泽,马海良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式,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现路径研究》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和战略高度,研究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及实现路径问题。首先,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行动与中国的机遇和挑战,阐述低碳经济理论与方法、碳排放规律与碳捕捉技术、碳税理论与实践。其次,分析中国低碳经济评价模型、中国碳排放演变及特征、中国节能减排潜力与路径选择。再次,研究中国低碳城市试点与建设、低碳产业规划。最后,阐述低碳社会发展模式及中国低碳社会的构建等,提出对策建议。《低碳经济理论与中国实现路径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全面、新颖,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低碳经济与国际行动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伴随着全球环境保护的制度化趋势,建立公平有效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议程之一。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 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发表之后,尤其是“巴厘路线图”达成以来,低碳经济理念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多有发展低碳城市的动议。尽管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没有可资借鉴的成熟模式,但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已开始调整在贸易、金融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可否定的是,中国的选择将影响世界的未来。中国需先行一步,抓住未来发展的先机。
1.1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
世界正处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新工业革命的驱动力是对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的重视。能源价格及其供给的波动性正激励着各国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日益紧张的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供给也为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足够的动力。针对这一新的现实,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家们开始调整在贸易、融资和生产计划方面的决策。不过真正推动这种决策调整的是对未来的展望,这种展望关乎向低碳未来转型所带来的潜在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而不是转型的成本考虑。
1.1.1应对气候变化,避免较高的未来成本
自IPCC在2007年发布了其第四次评估报告以后,全球对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已基本形成共识。气候变化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实现低碳转型的一个重要的政治驱动力。
根据“巴厘路线图”,国际社会于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就2012年以后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做出决定。科学家们已经反复强调时间的紧迫性。如果国际社会在哥本哈根不能就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做出决定,那么人类社会所面对的气候风险将非常严重。虽然IPCC报告不允许就具体的目标提出建议,但它所给出的证据已经表明,把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革命前2℃以内的水平,可以大大减少气候风险。我们目前还有很大的机会避免最严重的气候变化风险发生。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绘制的可选择的发展路径是全球排放最迟要在2020年前达到峰值,到2050年排放水平至少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50%,并设定雄心勃勃的中期目标[1]。这虽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许多研究已经表明,越早采取行动越经济可行。如果到203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445~535ppm,宏观经济代价是GDP减少3%;如果2050年把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同样的水平,宏观经济代价将增大——GDP减少5%[2]。
气候变化的预计影响令人担忧。据《斯特恩报告》估计,可避免的、由不作为而产生的减排成本占每年GDP的5%~20%。如果一切照旧,那么预计到21世纪末气温将急剧升高4~7℃[3]。由于气候敏感度问题比先前预计的严重,决策者们应担负起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责任,尽可能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范围内。换言之,全球二氧化碳(CO2)排放量要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到2050年减少50%以上。
布莱尔的报告指出,尽管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尚存在科学不确定风险,但气候系统有重要的自身动力。当全球温升2℃,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显现的时候,我们可能没有时间扭转趋势。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减排的成本会越高。此外,拖延行动将减少开发和采用新技术的激励,增加减排的最终成本。总之,等待与观望既不能减少不确定性,也不能减少行动成本,推迟行动只会增加风险和成本。现在必须要采取行动。
1.1.2加快低碳技术革命,避免被碳密集型投资长期锁定
从未来趋势看,碳排放的继续增长就意味着为了稳定全球气温需要更大幅度减排。荷兰环境评价机构进行的研究表明,如果全球排放推迟10年达到高峰,那么每年所需要的最大减排率将翻倍,超过5%,相对于立即采取行动,将导致更高的成本,因为现存的基础设施和设备需要在其经济生命周期前淘汰[4]。为了避免被锁定在碳密集投资中,目前需要做出严肃的决定确保以经济最优的方式过渡到低碳未来。
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换句话说,锁定效应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对初始路径和规则选择的依赖性,一旦选择了某种道路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致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如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部门很容易发生锁定效应[5]。因为一旦建成,其运行方式在较长的生命周期中难以改变。
今天的中国经济正好进入了一个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革命,就可能会面对锁定效应问题。以电力部门为例,2007年之后的25年,全球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资约22万亿美元,仅中国便需要37?000亿美元。中国的电力部门对煤的依赖程度与扩建速度是众所周知的。据估计到2030年,将新增发电能力126万兆瓦的发电站,其中70%为燃煤电站[6]。中国在积极发展电力的过程中,如果未能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则这些电站50年后还会像现在这样较多地排放碳。用传统技术建设这些发电装置会立即增加排放量,同时也减少了将来转换到低碳能源的机会。即未来中国几十年排放的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在最近几年内被锁定。为了给未来保持一个气候安全的世界,为了避免高碳锁定效应,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不同寻常的发展路径。
1.1.3减缓传统能源消耗,确保能源安全
当今世界,日趋紧张的供需形势、不断攀升的国际油价、对能源产地和运输通道的战略竞争,以及与能源相关的污染和排放等问题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最高政治会晤的首要议题。2005年以来高涨且波动的石油价格,使得能源安全战略成为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从历史来看,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曾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也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能源安全问题将进一步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全球层面,还没有信号表明近期能源需求将减少。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EIA)发表的《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57%。在全球油气资源供给日益趋紧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重要地区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油气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显著上升。对油气燃料的依赖和需求增长将导致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走高,引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中东和非洲等资源丰富地区则成为政治动荡之地。
然而,受一些政治及经济原因的影响,世界能源生产及供应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表现出油气行业勘探和开采投资不足、海运及管道运输能力遭遇瓶颈、炼油能力迟滞不前等。各国能源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导致世界石油剩余产能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近年来各国对石油产业的投资不足。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的《2008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估计,到2030年为止,全球需要超过26万亿美元投资,才能确保足够的原油供应。
能源安全是影响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IEA指出,当前世界能源体系正面临着实现向低碳、高效、环保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转变。能否成功解决这个问题,将决定未来人类社会的繁荣与否,可以说现在急需的是一场能源革命。目前从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来看,全球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发展趋势具有很明显的不可持续性。为防止全球气候产生灾难性的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最终需要的是对能源的来源进行去碳化,确保全球能源供应,同时加速向低碳能源体系过渡,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及通过参与国际协调机制来实现。
1.2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进程
1.2.1早期应对行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针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广泛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79年2月12日由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发起,在其他国际组织的协作下,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会议通过三个文件,即《世界气候大会宣言》《关于召开世界各国部长级气候会议问题》《关于气候影响社会的行动计划》,并提出世界气候计划(World Climate Program,WCP),宣布80年代为国际气候10年。
WCP设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计划,如全球海洋环流试验、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研究计划、海水预测国际气候试验、季风气候计划、热带海洋气候计划、地-气相互作用试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WCP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大陆尺度国际计划、气候变率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等。由国际科学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ICSU)发起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是将生物、化学和物理诸方面结合在一起的综合研究计划。它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该计划实施将有效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为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对策研究,有关国际组织相继召开了有关的国际会议。例如,1979年在英国诺里奇召开的“气候与历史国际会议”,1980年11月在奥地利菲拉赫召开的“CO2与气候会议”,1983年在奥地利菲拉赫召开的“生态系统与社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讨论会”。
1.2.2IPCC
在气候变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背景下,1988年11月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联合建立了IPCC,为国际社会就气候变化问题提供科学咨询。IPCC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与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第二工作组评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潜在影响及适应对策;第三工作组提出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对策。同年12月联合国第43届大会根据马耳他政府“气候是人类共同财富的一部分”的提案通过了《为人类当代和后代保护全球气候》的43/53号决议,决定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变化问题采取必要和及时的行动,并要求IPCC就如下问题进行综合审议并提出建议:①气候和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现状;②气候变化,包括全球变暖的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和计划;③对推迟、限制或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可能采取的对策;④确定和加强有关气候问题的现有国际法规;⑤将来可能列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内容。
由WMO、UNE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ICSU共同发起,1990年10月29日~11月7日在日内瓦召开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其中,科技会议讨论了IPCC对气候变化问题所作的科学评估及对策建议,研讨了WCP的进展及未来的任务。部长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宣言》,宣言指出要制定国际保护气候公约。1990年12月,联合国第45届大会决定设立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以此进行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公约谈判。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有15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还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议程》等文件。1992年,WMO与联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低碳经济与国际行动1
1.1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1
1.2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进程4
1.3国际低碳经济政策与实践9
1.4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挑战与机遇13
1.5本章小结16
第2章低碳经济理论18
2.1低碳经济理念及其特点18
2.2低碳经济的内涵与核心要素20
2.3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与特征22
2.4低碳经济理论基础24
2.5低碳可持续发展学27
2.6本章小结28
第3章碳排放规律与碳捕捉29
3.1碳排放的国际对比29
3.2中国碳排放政策的实施及问题35
3.3CCS的内涵和技术41
3.4CCS的发展现状及问题44
3.5本章小结48
第4章低碳关税理论49
4.1欧美碳关税的出台及其演进49
4.2碳关税的合理性与合法性52
4.3碳关税的经济影响56
4.4中国应对碳关税的路径分析58
4.5碳关税情景模拟计算62
4.6本章小结65
第5章中国低碳经济综合评估模型66
5.1低碳经济综合评估模型概述66
5.2气候变化评估模型概述70
5.3温室效应综合评估模型72
5.4中国能源环境的CGE75
5.5基于情景分析的低碳经济综合模型82
5.6本章小结86
第6章中国碳排放实践及特征分析87
6.1中国碳减排政策演变87
6.2中国碳排放发展演进趋势88
6.3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点91
6.4中国工业碳排放的特点及实证分析96
6.5中国农业碳排放实证分析103
6.6本章小结108
第7章中国节能减排发展与潜力分析109
7.1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拐点109
7.2中国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潜力分析111
7.3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节能减排的风险分析115
7.4中国节能减排实现路径选择116
7.5本章小结119
第8章中国低碳城市规划与建设120
8.1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120
8.2低碳城市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124
8.3国外低碳城市建设及经验128
8.4国内低碳城市试点及经验133
8.5本章小结140
第9章中国低碳产业规划与建设141
9.1低碳产业规划理论141
9.2低碳产业园区规划方法143
9.3低碳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147
9.4中国低碳产业园区建设试点及效果163
9.5本章小结167
第10章中国低碳社会建设168
10.1低碳社会建设的国际经验168
10.2低碳社会模型172
10.3低碳社会评价指标175
10.4中国低碳社会的构建及实现路径176
10.5本章小结182
参考文献183
后记18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