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心学 从陈献章到湛若水》:
陈湛生活在科举取士的时代,他俩也难免受到应试的困扰:陈献章先后三次参加会试,始终落第,特别令人不解的是,他第三次赴京会试时,当时的他不仅创立了儒学新派——“自得之学”,而且他的才华曾一度“名震京师”,有了“真儒复出”之誉,开考前,人人估计“进士”应是他的囊中之物,结果却出乎所料,科举的公平性何在?湛若水的科举之路,不算坎坷,第一次会试落第后,选择了师从陈献章,而成就了学术上的成功;第二次会试则成功了,由此步入政坛,政绩可嘉,但他却在创立“合一论”时,有文专论“二业合一”,那便是他对明代教育,以及科举制度的深刻反思与大胆抨击。
可以说,明代的人文环境,对陈湛有着特别意义的应是民间教育。陈献章的私塾启蒙老师,以及江西私人办学的老师,对他的人生,及其思想学说创立的影响都极大。湛若水也是在陈献章的书院中成长,故他在成名之后,所到之处皆办书院,以纪念他的老师。
书院,缘起于宋代,是一种高层次的教育,是儒士进行讲学,或是学术切磋与交流的平台,是自由发挥学术思想之地。当年陈湛所创办的书院,是岭南心学的萌发之地,也是岭南心学发育的摇篮。同时,由于陈湛的推动,岭南书院快速发展。据统计,明代广东所办书院多达168所,建置已占全国的30%,跃居于全国第三位,仅次于江西与浙江两省。应该说,岭南的书院催生了岭南心学,而岭南心学又促进了岭南教育的发展,开创了岭南的新人文环境,为岭南培育了人才,其深远影响及于近代岭南的腾飞。
文化专制的高压
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复杂的,非单一的;宇宙在各种因素的错综复杂的辩证运动中发展,人类社会也如此。明代,是崇儒文治的时代,却又是文化极端专制的时代。
书籍之禁毁
文治,既是以文官治国,也是以儒学治国。明代通过科举选拔儒生为官,也遵循儒家的治国理念执政。诚然,“崇儒”、“独尊儒术”便意味着治国需要“独尊”儒学,使它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主流意识,它就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导理念;在当时,这同样意味着其他思想学说,都要受到排斥,甚至被视为“异端”、“邪说”。中国近二千年的“独尊儒术”的历史,也几乎是崇儒而进行文化专制的历史,明代是创造灿烂文化的时代,又一度是文化极端专制的时代。
商传撰写的《明代文化志》,梳理与概括了明代文化专制的状况,其中与崇儒相悖的事件,集中体现在书籍之禁毁,而书籍之禁毁中最有影响,又至为可笑的是对《孟子》一书的删节。洪武三年(1370),太祖诏令撤去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后来,虽然又恢复了,但与此同时,却删去《孟子》书中的部分内容,编成《孟子节文》,并颁发到学校作为读本。原因是,太祖在读孔孟之书时,发现孟子的一些言论,如“对君不逊”等,而感到不满。有记载称,“上览孟子'土芥'、'寇仇'之说,谓非君子所宜言,议欲去其配享”。据统计,《孟子》原书被删除85条,有人把被删内容归纳为“七不许”,即“不许说统治者及其走狗官僚的坏话”,“不许说统治者要负转移风气的责任”,“不许说统治者应该行仁义之政”,“不许说反对征兵征税和战争的话”,“不许说人民可以反对暴君,可以对暴君报复的话”,“不许说人民应该丰衣足食”,“不许说人民有地位和权利的话”。总之,战国时代的孟子,其思想中的轻君重民、仁政反暴等,那些中国古代难得的民主理念,都不因他也是儒家圣贤而得免于太祖的文化专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