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合作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截然不同。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之所以运转有效并能不断扩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的排他性和制度性,以及实际运营中的大国主导。与此相对照,亚太区域合作则是开放的、非制度性的。这是亚太地区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亚太经济的多样性,需要合作机制保持互补性。同时,亚太经济对域外市场的依赖性较强,保持投资、贸易的自由化,对东亚国家来说至关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开放的经济合作。
近年来,对开放性的需求越来越高。首先,美国同太平洋地区的贸易额已经超过了同大西洋地区的贸易额,美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西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如果东亚地区形成排他的经济集团,欧美无疑会感到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其次,尽管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已由半官方机构发展到了官方机构,但仍然是开放性的组织。亚太地区既有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圈,又有小的次区域经济圈和数个更小的经济增长三角区,于是形成了开放的大圈套小圈、圈圈套圈圈的互相交叉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开放式地区主义”一直以来是亚洲区域合作的重要理念。根据《RCEP谈判的指导原则和目标》,东盟的自贸区伙伴在RCEP的后续阶段仍可申请加入。这一一体化进程事实上是多边贸易谈判中“可变几何”(variablegeometry)方式与“同心圆”方式的结合及其在区域层次的应用。前者是指不同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不同的议题上实现不尽一致的一体化程度,而后者则指部分国家在较为广泛的议题上实现高度机制化的地区一体化,成为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或内圈,其他国家作为外圈成员后续加入。然而,所有的自由贸易合作体制它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排他的,一个地区同时存在数个乃至十几个自由贸易合作机制就不是一件坏事。
因此,尽管存在合作进展不快,制度执行效率不高的弊端,从亚太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开放性和多元化仍然是必要的。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找各种合作机制的互补,是推进亚太区域合作与经济一体化的唯一选择。
四、TPP与RCEP决定亚太区域经济治理的方向
TPP与亚太区域合作是在2010年第18次APEC峰会上首次正式挂钩的。其背景是各方对APEC在区域合作中的定位所做出的反应。2004年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提出希望通过新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激活APEC的贸易自由化。美国接过这个话题,在2010年第18次APEC峰会上明确提出将TPP作为实现FTAAP的途径之一。美国前贸易代表苏珊·施瓦布(SusanSchwab)也明确阐明了TPP作为构建亚太区域贸易秩序平台的潜力:“我们对这一高标准的协定尤其感兴趣,它可以作为推动泛太平洋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一体化的工具。”由此可见,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战略的路径选择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在APEC体制内寻求完全的自由贸易,转向以TPP为主轴实现自由贸易化。
同样,中国对RCEP的支持和推进,也表示了中国对亚太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道路选择的考虑。2012年11月17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表示,亚太地区存在建设自贸区的不同路径。中国虽不是TPP的成员国,但对包括TPP在内的任何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整合和共同繁荣的合作倡议都持开放态度。在当前形势下,各国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秉承开放、包容、透明的原则,循序渐进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不久,中国在东亚首脑会议上正式表示将积极推进RCEP的建设,从而丰富了中国在APEC框架中推进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不仅有10+1、10+3、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等既有机制,还有更为广泛的RCEP机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