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是自己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643943
  • 作      者:
    余惕君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延续作者一贯风格,讲述的仍旧是生活禅的概念。全书集结了近百篇短文札记,其中有对佛学在日常的解读,有对情绪管理的智慧顿悟,有对心性的修炼感触,是一本有正能量,又不腻的心灵鸡汤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世界是自己的》:
  享受佛法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的,其中的受又有乐受、苦受和舍受(即非苦非乐受)。
  生活中常说的“享受”,指的应是“乐受”。然而同样一件事,对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感受。
  所谓感受,也就是感觉到的不同的“受”。比如说喝酒,有些人认为是“乐受”,但也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很辣,并引起咳嗽,这就不是“乐受”,而是“苦受”了。肚子饿时,饱餐一顿,是“乐受”,但吃不下了,还一定要你“继续吃”,那就是“苦受”了。
  因此,是习惯、时间和我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等因素,决定了人们的不同感受。仔细观察我们的受,还可以看到这其中不仅包含着我们的个人因素,同时还包含着我们正在消费其产品的社会因素。比如说酒,若深入地观察,我们就能看清酒的本性,就能看到被用来酿酒的谷物原本能拯救很多饥饿的灾民,就能看到饮酒和我们自己的身体和社会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用正念去深入观察任何一种事物,就会看到它的根源和后果。这可以导致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当我们观察我们的受时,可以看清它们的相对性,我们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们受的性质。一个人可能会觉得做家务,包括工作是令人厌倦、痛苦的事情,也有人却把它作为生活中的乐趣,并为之感到享受;有人听到别人的赞誉时,会沾沾自喜而引发自己的傲慢情绪,也有人则非但不因此骄傲,反而视它为一种继续努力的鼓励。如果用正念去观察听到赞誉而产生的乐受,那么这种受就成了一种具有滋养效果的健康的受。
  当一种受在我们心中生起的时候,我们知道它生起了,只要那种受继续存在,我们就必须对它的存在保持觉照。如此才能使你时时得到美好人生的享受。
  忏悔当衣服脏了,把它洗干净再穿,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当身体脏了,沐浴后就会觉得舒服自在;当房间脏了,打扫后就会觉得心旷神怡。
  忏悔的作用也一样,其清洁的对象是心灵。
  佛家认为,当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污染时,要用清净忏悔的方式来洗涤,从而使心地无污垢。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六祖坛经》中说得明白:“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晦。”因此,忏悔不仅要忏其前愆,更要悔其后过。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灵污垢,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因此,皆应经常恭敬虔诚地诵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的那段忏悔文:“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晦。”起心动念所谓“修行”,是既修也行,而从根上说,则是人的起心动念。
  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心是湛然清净的,如同虚空一样,并无善恶。只是因为有了起心动念,已有善恶。所向着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着的是坏事,就是恶。所有起初,只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到了后来,日积月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
  这也是《太上感应篇》中开首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华严经》中说,每个人出生之后,就有善恶两童子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跟随着,并随时记录下人的善恶言行,包括起心动念。因此,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时,要时时想到此,因为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决定了自己的吉凶祸福。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迷失皆因一念差,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逐本还源便到家。”正能量现今全社会都在倡导“正能量”,这同佛家所倡导的“八正道”不谋而合。唯有持“八正道”才有可能获“正能量”。
  人要有正见(正实的知见)、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正语(正直的语言)、正业(端正的行为)、正命(正当的职业)、正精进(正好的努力)、正念(正净的意念)、正定(正统的禅定)。
  “正”字,“止”与“一”。止是停止,是停于某处。但停留某处并不是保持自身同一的静止不动。
  相反,停止某处是到达某处。不是停止于一个一般的地方,而是于一个特别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人追求的最后的目的。因此,它是最高的地方和最远的地方。
  因此,“正”字其实是“止”于“一”。为何是“一”,那是因为万法归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人得一以灵。“皈依”也是“归一”的谐音。
  “正”字,五划,应了五方——东西南北中;应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应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应了五志——喜怒思悲恐;应了五德——仁义礼智信。
  正语“正语”是佛法中的“八正道”之一。正语的内容是:不妄语,即说实话;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即不诽谤,不说粗语;不绮语,即不说虚伪的、过分修饰的话。
  做事让人喜欢,说话让人欢喜,是修行人的基本行为准则。有时候,我们说话不当,会给别人造成不愉快,但往往事后我们还会说:“我不过是在说实话罢了。”你说的可能是实话,但是,如果我们的说话方式导致了对方不必要的痛苦,那么它就不是正语。
  说话要说“该说的话”,而不是说“想说的话”。世上有两样东西收不回,一是射出去的箭,二是说出去的话。因此,在你说话之前,要仔细考虑你所说的话可能会带来的结果,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若不能接受,你岂非说了也白说,甚至比不说还要糟。语言可以给人带去快乐,也可能会给人造成痛苦。因此。我们要以一种能够带来理解与和睦的方式说实话,只说能够激发人的自信、安详、喜悦和希望的话。
  深深地倾听是正语的基础。《法华经》教导我们要慈眼视众生。慈悲的倾听会带来治疗的效果。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你遭受了很多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够倾听你的诉说,那么,你的痛苦就会滞留在心中。相反,如果有人能够倾听并理解你,那么,你就会感到轻松自在。在听别人说话时,要不带偏见,平静仔细地倾听。如果你听别人说话,不是敞开心胸,而是持批判性的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就会妨碍你正确、全面地理解对方正在说的话。
  无论是说话还是听话,都要尽量地保持舍心。舍的意思就是你对所有的人怀有相同的好感。发自内心地说正语,发自内心地认真倾听,这是一种慈悲。
  ……
展开
目录
找回自我(代前言)

自皈依
因与果
心气矛盾
火气上来以后
人成即佛成
“业力”与“努力”
唯有业随身
自在
空空如也
最有价值的遇见
素心无嗔喜
无念
离苦得乐
常为所有而喜
解脱
享受
忏悔
起心动念
正能量
正语
真正的慈悲
知见
英雄所见略同

佛是大医王
云水禅心
不是快乐,是喜乐
禅解人定胜天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愚蠢、聪明及智慧
儒、释、道
一“无”所有
世间法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本然寂静


观照
知行合一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说道
易理与佛理

中道
正念
一,无所求
知“无”者无畏
诸相非相
花非花
水中无波
不可思议
天赋明性
心,决定一切
什么最重要?

四无量心
认同“不同”
“三毒”对治法
道禅合一
无为无不为
禅宗——智慧之禅
禅宗之“戒”
禅宗之“定”
禅宗之“慧”
佛是谁
谨防外迷著相
禅宗的净土
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天啊!”
天道即人道
人情练达即文章
身体愉快,心情健康
有意识的呼吸
身心长安
生靠父母,活靠自己
烦恼即菩提
佛教徒的见地
修持祥和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吃亏是福
禅坐
觉知
心自在,乐常在
从快乐到长乐
祝你天天开心
开放你的心胸
运由心生
佛度有缘人
开心人永远是年轻
佛法就是活法
活法:活着的法
心结欲解凭谁?
变内耗为内敛
法喜充满
学佛容易
信解行证
忍无可忍
佛教:佛陀的教育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大菩萨与四大道场
从根本修
法门平等
无量
真空妙有

明白人
佛陀的托付
我即宇宙
何时找到“我”
候鸟有“三老”,夕阳无限好
不争、不抢、不比
爬山与人生
宁静是美
慢:柔曼的心
生活
踏遍青山人未老
最美不过夕阳红
人生之韵
千人千面
附录一:《佛说八大人觉经》读经笔记
附录二:返璞归真,乐活养生——“健康大使”余惕君的快乐养生/赵卿峰
青山和生命,年年都绿(代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