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问题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8113
  • 作      者:
    陈迪平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迪平,经济学教授。1954年1月出生,湖南桃源县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访问学者。曾担任湖南商学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带头人。2003年初引进到绍兴文理学院法学院,担任过政治系主任、重点学科方向负责人、校教授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主要开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概论》、《市场营销》等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学术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贸易经济学。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与厅级课题5项;作为主要核心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和省厅级课题4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及各类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或转载经济学学术论文六十余篇,著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研究》等5本著作。多次获省厅(政府奖项)级优秀学术成果奖及获所在学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师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会非常多!而每一个问题,探讨起来都是非常有趣的。 正是和学生的一次次探讨论中,我感到有必要将一些思考整理出来,向社会提供自己的一些看法。全书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经济的调整与转型问题;第二部分:中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第三部分: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第四部分:中国人力资本不足与增长问题;第五部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中的难题,值得积极的探索。而每部分之间也都存在极强的逻辑关系与必然联系,论述中抽丝剥笋,层层展开,照顾了研究的完整性。不过,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牵涉的问题是非常多,要在这二十多万字的书稿说透彻并非易事,加上本人的资料和水平有限,在某些方面的论述方面更是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问题研究》整理过程中的时间也匆忙,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误之处,望同行经济学者及其他的读者能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问题研究》:
  文盲,90%在农村。教育的不平等是最大的不平等,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的程度将决定就业的机会和收入的水平。(3)住房不平等。住房制度改革以前,国家为城市居民的住宅进行大量的投资,城镇居民中只是象征性地支付房租,住房成了城市居民的一项最大福利。国家除了直接投资居民的住宅以外,还要提供齐备的公共设施,比如考虑交通方便,提供绿化配套,并将商场、酒家、学校、医院、邮局等便民设施全部考虑进去。但农村居民只能自己修房子,由于农民钱少,大部分农舍只能因陋就简,建筑质量比较低劣。农民一辈子的积蓄花在住宅上的居多。近些年,城镇居民的住房制度改革,但改革中,部分单位职工受益匪浅,一套市场价值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住宅用数万元就购得。如果城镇居民没有分到房子,国家也还有对城镇居民的住房福利补贴发给个人。因此,在住宅制度方面,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仍有较大差距。(4)医疗及劳动保护不平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是两种不同的医疗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建立了公费医疗制度,这种制度持续了40多年。公费医疗改革以后,我国城里人仍然享受到了医疗保障。而农村人口生了病只好自己掏钱买药。有的病农村人治不起病,只好眼睁睁看着小病变大,最后弄得不可收拾。在劳动保护方面,城市的人大多能得到有效的劳动保护。但农村居民的劳动保护却很差,大多数乡镇企业无防毒设备,生产土法上马,原始操作,生产事故时有发生。(5)养老保障不平等。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城镇职工已有一套完整的退养制度,改革以后,又逐步过渡到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城里人比起农村里的人来,后顾之忧少多了。但这个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目前的覆盖面有限,还没遍及广大农村,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极不完善,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还是要靠子女解决。所以城市人和农村人在老了以后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极大的差距。
  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1)经济上。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工业基础薄弱,无法吸收更多农民进城,便人为地设置了较高的城乡壁垒。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工业生产效益不高,吸收劳动力相当有限,而农村劳动力却供给非常充裕。尽管国家的丁业化从农村吸收了几千万劳动力,但与中国农村庞大的剩余劳动力群相比。岗位远远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自然会设置一道屏障。国家“一五”期间,由于当时对农民进城没有限制,因而1500万农村劳动力流人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主要因为工业没办法消化这么多人口,而城市人口的扩大,国家又无法保证粮食的供应。特别是当时由于发展工业的需要,农业经济作物产区迅速扩大,挤占了粮食的种植面积,粮食更显得无以为继。在这样的背景下,1956年和195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只得先后四次发布了关于防止农民盲目流人城市的通知。其中1956年12月30日,周恩来总理签发了《国务院关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的文件。指出1956年秋季以来,安徽、河北、河南、江苏等省农民盲目外流严重,工厂、矿山、铁路、交通、建筑等部门不应当私自招用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之,这类文件都对农民进城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农村人口不能到城市,城市工业面对中国绝大多数自给半自给人口,工业化的进程自然就受影响,吸收农业劳动力有限,这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在政治上,计划经济使我国管理体制成为半封闭状况,固化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身份。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农村合作化,计划经济体制不断被强化,我国社会实际上成为一个半共产主义的、半军事化的组织。当时中央和国务院文件强调,公安机关应当严格户口管理,同时严禁粮食部门供应没有城市户口人员的粮食,盲目流人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农民必然遣返原籍,同时为防止农民弃农经商,认为保姆等临时工也应当优先在城市居民中招雇。同时组建以民政牵头、公安、铁道、交通、商业、粮食、监察等部门参加的机构,清查农村盲流,许多服务业被取缔,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得十分缓慢。因此.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固化,也是和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关的。
  (3)思想上,我国受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影响较深,对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化不断采取措施。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与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相反,刘易斯模型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尽快把二元经济变成一元经济,而托达罗模型的含义则为阻止城乡人口流动的规模与速度,以解决城市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当时我国理论界普遍赞誉托达罗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因此,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不仅没有将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反而提倡知识青年下乡,干部下放等,向农村迁入人口几千万;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感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但受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影响,主张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发展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我国搞农村小城镇建设,实际也是“就地转移”思想的沿袭,结果致使农村小城镇遍地开花,既浪费了土地资源,农民又没有得到有效转移,农村、城市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变革问题
中日比较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我国经济运行周期的主要特征与成因分析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我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实现三个突破
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提升的思考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现实选择
论我国企业的购并思路
我国第三产业滞后的原因与对策
论我国通货膨胀的综合性治理
启动我国消费市场应有新思路

第二部分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问题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
两类人口转移模型与我国的现实选择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误区及对我国经济的主要影响
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反思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与农村小城镇建设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改善我国农村经济环境必须实现三个重点突破
多哈回合框架协议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探析
我国城市化滞后的原因与主要对策

第三部分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
库兹涅茨收入分配假说与中国现实
论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合理调控
国有垄断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创新
我国贫富悬殊的特点与对策
国有企业负责人年薪制的思考
我国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保障我国农民工的权益要用制度安排

第四部分 中国人力资本的不足与增长问题
用制度安排提升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
国有垄断企业劳动者素质问题研究
垄断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国有垄断企业人力资本利用不足解析
国企改革的攻坚战:“用人机制”的改革
运用激励艺术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第五部分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问题
东亚经济10+3合作中长三角的机遇与战略选择
绍兴在长三角经济竞争力解析
绍兴在长三角经济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二元经济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影响
我国振兴县域经济的两个着力点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