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改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8151
  • 作      者:
    李义平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义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后。1985年考上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1988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考上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3年10月作为北京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后,进站从事研究工作。1995年出站后即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至今。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个人学术专著有《经济改革热点理论探源》、《体制选择分析》、《中国的经济过渡》、《来自市场经济的繁荣——论中国经济之发展》、《经济学百年》第三版,以及经济学随笔《和着时代节拍的思考》。
展开
内容介绍
  文集论证了中国人民选择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选择。文集极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的种种问题,强调市场经济欲发挥其应有功效,就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安排。文集特别研究了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认为“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大众创新让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常态”应当有新思维,新思维的核心要义在于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思维习惯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是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刺激的消极作用可能更大于其积极作用,要特别慎言刺激。文集讨论了学好用好经济学的意义以及在火热的经济生活中发展经济学的问题。
展开
精彩书评
  ★市场经济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选择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转变政府职能和思维习惯是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
  ——李义平
展开
精彩书摘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改革》:
  三、平均利润: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励着创新,而且是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标志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考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如果说此前马克思考察的是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如何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在第三卷,马克思则考察的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竞争如何使利润平均化,如何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于各个部门,以及使资本各得其所等。
  马克思用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来说明社会各个行业由于技术含量(通常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技术含量高)的不同,因而会形成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形成吸引其他资本进来,供求规律会淘汰过剩的产能,并把各种资本分配到各个产业,分配到社会恰恰需要的份额。马克思举例说,如果“棉织品按比例来说生产过多了,虽然在这个棉织品总产品中只体现了一定条件下为生产这个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总的来说,这个特殊部门消耗的社会劳动已经过多;就是说,产品的一部分已经没有用处。因此,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照必要的比例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只能把它的总劳动时间中这样多的劳动时间用在这样一种产品上”。此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社会分配给某一行业的总的劳动时间,即社会需要该行业提供多少产品。在此基础上有了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该行业内生产某件产品平均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资本的自由进入是形成平均利润的机制。马克思极其生动地写道:“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人,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比例,以至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在一个国家越发展,利润就越平均化。作为这一论断的推论,我们可以得出:利润能否平均化,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利润平均化所需要的条件。马克思说:“那种在不断的不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在下述两个条件下会进行的更快:(1)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上述两个条件所必须具备的前提,他说:“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而不留在各个资本家手里;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针对最后一点,马克思特别指出:“如果数量众多的非资本主义经营的生产部门(例如小农经营的农业)插在资本主义企业中间并与之交织在一起,这种平均化本身就会遇到更大的障碍。”这里的资本主义经营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有大量其他经营方式的存在,如小农经营、计划经济式的经营、靠行政力量形成的垄断,就会阻碍这种平均化。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更深刻地认识市场经济
为什么只能是市场经济
——重读斯密
市场经济为什么是创新的机器
——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相关论述的思考
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改革
为什么市场经济更容易遵循经济规律
中国市场经济不应是“四不像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已成重中之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市场经济再认识
论企业家精神及其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部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体制
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历史任务
“新常态”应当有新思维
当前为什么不能采取强刺激政策
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
——来自理查德·杜思韦特的《增长的困惑》启示
发展观、发展的衡量指标与路径
资源逼迫与经济增长模式提升
粗放经营的历史透视与现实考证
——评三种粗放经营模式
论比较优势陷阱
论注重内需拉动的经济发展
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失衡与校正
地方政府行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与城市化
——重读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
城镇化的逻辑
创新与经济发展
——重读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论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应的转变
只有破除GDP崇拜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第三部分 学习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自觉遵循经济规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