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逻辑与中国的改革》:
三、平均利润:行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激励着创新,而且是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标志
在《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考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如果说此前马克思考察的是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如何形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在第三卷,马克思则考察的是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竞争如何使利润平均化,如何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于各个部门,以及使资本各得其所等。
马克思用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来说明社会各个行业由于技术含量(通常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技术含量高)的不同,因而会形成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形成吸引其他资本进来,供求规律会淘汰过剩的产能,并把各种资本分配到各个产业,分配到社会恰恰需要的份额。马克思举例说,如果“棉织品按比例来说生产过多了,虽然在这个棉织品总产品中只体现了一定条件下为生产这个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总的来说,这个特殊部门消耗的社会劳动已经过多;就是说,产品的一部分已经没有用处。因此,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照必要的比例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这里界限是通过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社会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只能把它的总劳动时间中这样多的劳动时间用在这样一种产品上”。此即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反映的社会分配给某一行业的总的劳动时间,即社会需要该行业提供多少产品。在此基础上有了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在该行业内生产某件产品平均的劳动时间。
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资本的自由进入是形成平均利润的机制。马克思极其生动地写道:“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人,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比例,以至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能实现这种平均化。”“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在一个国家越发展,利润就越平均化。作为这一论断的推论,我们可以得出:利润能否平均化,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成熟的标志。
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利润平均化所需要的条件。马克思说:“那种在不断的不平衡中不断实现的平均化,在下述两个条件下会进行的更快:(1)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上述两个条件所必须具备的前提,他说:“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社会内部已有完全的商业自由,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即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垄断;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而不留在各个资本家手里;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针对最后一点,马克思特别指出:“如果数量众多的非资本主义经营的生产部门(例如小农经营的农业)插在资本主义企业中间并与之交织在一起,这种平均化本身就会遇到更大的障碍。”这里的资本主义经营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有大量其他经营方式的存在,如小农经营、计划经济式的经营、靠行政力量形成的垄断,就会阻碍这种平均化。
……
展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前无古人的选择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
转变政府职能和思维习惯是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所在
——李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