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章裁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53803739
  • 作      者:
    秦平,肖航主编
  • 出 版 社 :
    岳麓书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章裁集》是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专业师生们的论文集,收文三十余篇。分“儒道新研”、“理学辨异”、“今学探微”三部分,分别探讨了先秦儒家、道家,宋明理学与现代儒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对一些国学基本问题做出了颇有价值的回应论文集的书名源自《论语·公冶长》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目的是寄希望于今天的学子,能够与昔日孔子家乡的狂简小子一样,已渐渐斐然成章,只待裁之。
展开
精彩书摘
  《章裁集》:
  ——卫礼贤、花之安的《孟子》译本研究/任防··浅谈池田大作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创造性诠释/胡藤……“东洋”:明治日本所想象的共同体/[日]加藤真平 “天籁”之后的一段文字是讨论人世间的大言与小言,这些大言与小言,其频率与表现形式都是极其不同的。再接下来讨论儒墨之间的是非之争,其声音与天籁之音当然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声音不仅仅是在节奏上与乐器发出的美妙乐音不同,更主要的是他们用语言表达出的一些观点、思想,与“道之出口,淡乎其味”,道之入耳,“听之不闻”的“希声”相比,都是杂音与噪音。当然就不可能是“天籁之音”了。接下来讨论的“言非吹”,言未定而有所待,就比较明确地揭示了由诸子百家用自己的理论语言建构起来的所谓“真理”,其实都不具有真正稳固的根基或自足性,它们必有待于“道”。“道隐于小成”,是指人类的根本真理被人类阶段性的文明成果所掩盖。
  言隐于荣华而有是非,其“荣华”亦即老子所批评的“道之虚华”,亦即儒墨等思想流派所建立起来的各种看起来很漂亮的理论与观点。人们只要在各自的理论框架下来讨论是非,就永远没有宁日,因为这些处在不同理论框架下的言论,都是“师其成心”的表现,亦即是没有丧失偏狭、固执之“我”的缘故。为解决这一问题,庄子提出“莫若以明”(即“不如用明”之意)的办法。笔者曾著文论证过,“以明”即“用明”11]。“用明”即“以道观之”、“以道视之”、“以道论之”。故“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其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有所变化而已。
  从语言的表面看,“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都与视觉的“看”有关系,而与“天籁”——道之声无关。其实不然。天籁(道音)是通过声音的途径来揭示道,而“莫若以明”与“照之于天”,是通过视觉的途径来揭示道。老子早已经指出,通过人的感官方式来把握“道”,都有其困难性,故他说:“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见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道之出口,淡乎其味”。因此,“莫若以明”仅仅是转换了论证的角度,即从视角的角度再次讨论“道”,而其所说的“看”,也并不是感官意义上用眼睛去看,仍然是抽象的理论思维,即从某一个理论视角、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甚至还可以说是以理论性的想像去看问题,而不是看任何具体的事物。也即是说,从道的角度看,人类语言中“彼此”之分并不是固化的,每一个具体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说,都可以看作是彼或者是“是”(此)。生死在语言的框架里表述的是两件性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事情,但从生命本身的过程看,生的同时就蕴含着死的因素,而死的同时又蕴含着生的因素。虽然有时候,死与生已经不属于同~主体,如人从出生开始,就一步步地接近死亡,而人死亡之后,新的生命形态就从此死亡中产生。
  所以,彼此、是非、生死都处在永无止境的过程之中,是不能做固化的理解,像语言中名词所表现的那样截然不同。这就是从道的角度看问题所得出的真理性认识,也是“用明”的结果。既然“莫若以明”即“照之于天”的结果如此,那么,我们人类各种有声语言斤斤计较、仔细分辨出来的是非对错,相对于“天籁”(道之声)的“大音希声”,或自然而然的一切声音而言,又与真理性的认识相差何啻万里呢?《齐物论》开头一大段从声音——人籁、地籁、天籁到抽象的“莫若以明”、“照之于天”论证角度的变化,给后来读者的理解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而这种不见痕迹的论证视角的变化,也与庄子以有法而无法的“卮言”言说方式密切相关。 二、“天籁’’与《庄子》中以“天”为词头 的词汇分析 除“天籁”之外,《庄子》文本中以“天”为词头的词汇还很多,天均、天府、天倪、天道、天运、天年、天放、天德、天乐、天伦、天门、天游、天极、天机、天性、天理、天壤、天韬,天帙、天地等,在这些词汇中,“天”绝大多数情况都是作为限定语,是指大自然的本有状态,此一层意思,实与“道”的意思相通。只有极少数词汇的“天”字不是这样的,如“天地”是两个名词联系在一起,“天”并非作为限定词来修饰“地”,而是以“天地”来代指实体性的大自然本身。“天运”即是指大自然本身的运动。“天年”一词中的“天”字虽作定语,修饰“年”,其词义是指自然而然的寿命极限,没有多少哲学意味。除此三个以天为词头的词汇之外,其他以“天”为词头的词汇就非常具有哲学意味了。
  天道、天德、天极、天乐、天伦、天放、天游、天机、天性、天理这些词可以作为一组,但考虑到道、德、极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词汇,可以另作一组,而将天乐、天伦、天放、天游、天机、天性、天理另作一组。
  ……
展开
目录
儒道新研
“天籁”与“卮言”新论/吴根友王永灿
道家思想与日本哲学的近代化
——以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几多郎为例/徐水生
《庄子》“濠梁之辩”研究述评/张明亮
以孔子为中心论“心安”/张智
试从《中庸》论孔子的中庸观/张红霞
《礼记·檀弓上》“孔子少孤”章疏义/覃力维
从《春秋》经学视角看汉代的历史叙述
——以吴太伯、季札事迹为例/古宏韬
魏晋经学之华章:范宁《春秋毂梁传集解》
——以经典解释学方法为视角/秦平

理学辨异
王安石性命说的演进及其内在线索/丁四新
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看佛学对宋明理学体用观
的影响/沈庭
略论朱陆修养方法论之渊源及其异同
——以“尊德性”与“道问学”为中心/连凡
张枝易学思想探析/鲍绘宇
浅论王阳明之“经权”观
——与孔孟、汉儒相较/龚开喻
从平定“宁王之乱”管窥王阳明的军事思想,詹良水
吕坤女性思想探论/钟婷
潘平格“仁者浑然天地万物一体”说研究/吕威
黄宗羲的象学思想研究/冯宜山
王夫之庄学研究文献综述/杨铭硕
以赏善罚恶之辞,明因果报应之理
——由《春秋左氏心法>序》观憨山之儒佛会通/郑齐

今学探微
国学与传统
——再论当代“国学”的定位/肖航
“学衡”者的会通与困惑
——吴宓眼中萨克雷的“庄严境界”/余婉卉
刘师培《周末学术史序》对中国古代“逻辑学”
之建构,秦院院
王国维与戊戌变法/许倩
人间佛教可能的迷谬,李升”
论熊十力对船山“乾坤并建”说之批导/陈吉旭
早期启蒙思想的孕育与发展
——侯外庐先生对中国近世文明发展特殊路径的
阐释/魏薇
性与命、天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