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当年梦想有多远》:
第二节“造反有理”
根据《大事记》的记录,我们学校是1966年6月正式开始“文革”的。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说1965年11月10日《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我们还一头雾水或者半懂不懂,那么,1966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通知,我们就猜测到大概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五一六”通知指出“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历史学家大都把1966年5月16曰定为“文革”的开始之日)。当时,“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的代名词。
印象更深的倒是评邓拓、吴晗、廖沫沙(当时分别任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人)以“三家村”为名写的文章。按我们的理解,这些“大毒草”的“伎俩”就是“影射”。当时风声鹤唳,大家都想方设法揪出攻击伟大领袖的“黑手”。《中国青年》1964年第24期封底有~幅题为《你追我赶》的油画,内容是描绘农田丰收景象:一群年轻人挑着刚刚收割的庄稼,个个健步如飞,前景是一片起伏摇动的芦苇。同学们竟然能从中“发现”一些“反动”东西。比如,把画倒过来,可以看到芦苇中有两位伟大领袖的头像。当然,这一切都是“想象”,子虚乌有。实际上,我们当时作为中学生,对“黑手”之类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更多的是好奇而已。只是,一连串事件造成到处都有“阶级斗争”的紧张空气。
《大事记》从1966年6月1日开始记录。以下另外字体的内容,除了有说明的,都是《大事记》中的原文。原文有日期,但没有“年”“月”“日”,为了阅读方便,补上了。此外,有的内容做了删节,侮辱性字眼如“黑××”的“黑”也删去,但没有增加,更没有改写。从规范角度考虑,有的标点符号做了修改,“工作队”统一写成“工作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