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学原理》:
景观的美学文化系统原理与城市景观的研究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由于人类社会迅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城市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结构,生活平台和生活方式,以及人类最庞大的建筑构筑物群。而我们当下的景观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场地,园林,生态等领域。事实上,面对如此迅猛发展变化的“城市”对象,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景观的概念以及核心意义,进行再次认识,对景观的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更系统性的宏观的整理,并且寻找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新的方向和方法。
1.1.2国内外学术水平及研究动态
1.1.2.1目前国际上四大学派对景观的理解
目前较为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或称心理学派(psychological 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或称现象学派 (phenomenological paradigm).
专家学派强调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在决定风景质量时的重要性,以“丰富性”、“奇特性”等形式美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指标,也有的以生态学原则为评价依据.参与风景评价的是少数专家,他们在艺术、生态学及资源科学方面都有很高的素养.目前美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土地管理部门、林务部门及交通部门多采用专家评价方法进行风景评价.
心理物理学派则把“风景-审美”的关系看作是“刺激-反应”的关系,主张以群体的普遍审美趣味作为衡量风景质量的标准,通过心理物理学方法制定一个反应“风景-美景度”关系的量表,然后将这一量表同风景要素之间建立定量化的关系模型--风景质量估测模型.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小范围森林风景(如一个林分)的评价研究中应用较广.
认知学派把风景作为人的认识空间和生活空间来理解,主张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地理学者Appleton,他在1975年提出“了望庇护”(Prospect-refuge)理论,美国环境心理学者Kaplan夫妇提出“风景审美模型”(“landscapereference model”)和美国地理学者Ulrich 的“情感/唤起”(“affective/arousal”)反应理论。Appleton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人在自然环境中是“猎人”“猎物”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猎人”他需要寻找他的“猎物”,所以他需要景观能给他提供“庇护”的场。在Kaplan的模型中,不但反映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反映了人是作为一种高智能的动物出现于自然环境中的。他不会只满足于眼前的生活空间(景观)的安全和舒适,他还要利用种种景观信息去预测、探索未来的生活空间。所以Kaplan认为,风景的质量决定于风景的两个特:“可解性” (“makingsense”)和“可索性” (“involvement”),前者反映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 Ulrich 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区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了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
经验学派把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如美国地理学者Lowental的一些研究。
1.1.2.2目前景观学术研究的主要动态和方向
1)目前,世界范围内,比较关注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可持续理论、景观中的生态科学、信息技术、以及人性化的设计。
2)国内目前比较强调场地精神营造,文化符号化,以及宜居性和民族化的研究。
3)以俞孔坚等人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层面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1.2 选题的意义和创新
1.2.1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为人类最宏大规模的建构筑物群,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活生产平台,以城市为基础形成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超过一半的人口。并且,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而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系统,研究还比较缺乏。也就是说目前的景观观念和方法,还不能够很好的面对“城市”对象,而更多的在一些更微观的园林以及场地领域进行更为细化的研究。同时,由于景观的专业划分和专业技术限制等因素,景观的概念实际上一直是被“狭义化”的,对于景观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的普遍性的偏差,所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误解以及研究方向的僵化,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对景观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因此,本论文的研究,试图从美学、心理学和符号学的角度介入,梳理景观的概念和意义和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寻找城市背景下的宏观景观的营造方法和突破方向。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将城市纳入景观设计的具体对象。
1.2.1.1客观条件
世界范围内,城市的迅猛发展,中国迅猛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城市作为最重要的人类生活平台,其本身的景观意义和需求日益明确。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极为重要的资源。也成为一个城市文化系统中极为核心的因素。作为城市居民本身,人们对于所居住工作的环境的景观需求,也已普遍觉醒,这种需求是没有止境的。而作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共同体,城市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景观,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吸引移民和投资的重要条件,成为城市竞争中的重要领域。在人类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早期城市的景观,是诸多小型景观的累加,和整体的无意识设计实施,而当下的城市模式已经比较成熟,规划的介入,和公共化的要求与趋势,以及新的大规模的建设周期的到来,旧有的城市景观形成模式已经不适合,需要新的整体性的系统城市景观的研究和设计。
1.2.1.2主观条件
由于景观的多态性,甚至于景观的概念一直都不够统一,混乱的观念,必然带来混乱的设计。在长期的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景观的概念和意义和内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众多城市“百城一面”的现状,也就更加需要研究城市景观发展的可能性和方向,寻找城市景观营造的新的途径和方法。
因此,于本文中提出相应的课题,予以针对性的研究,寻找新的设计理念。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