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窗外有情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622656
  • 作      者:
    (英)伊夫林·沃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生在世,恰如轻尘。沙雾迷眼,你是否能看透其中的恐惧和无常?英国继狄更斯之后,最具摧毁力的讽刺小说力作;获第61届奥斯卡多项提名。
展开
作者简介
  伊夫林·沃(1903—1966),英国作家,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知名编辑和出版商,也是一位虔诚的圣公会教徒。伊夫林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受到两方面环境的熏陶:宗教与书本。但凡涉及伊夫林?沃的野史和正传,几乎都言及他的极度自私、贪婪、势利、保守和傲慢,不过这些恶性劣迹并未撼动他作为二十世纪英国重要作家的地位,他仍被誉为是“英国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最有成果的讽刺小说家之一”。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主人公托尼·莱斯特迷恋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传说,在海顿庄园(一座古老陈旧的哥特式乡村城堡,每间房都以亚瑟王传说里的人物命名)中自得其乐,鲜与他人交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他的世界简单而平淡,他与妻子布兰达原是人人称羨的一对美满夫妻,但是,个性上极大的差异使两人的生活偏离正轨。当年轻的约翰·比弗不邀自来,到庄园做客,向女主人大谈伦敦社交界的热闹,讲述各种逸闻趣事时,布兰达就怦然心动了。她在伦敦租了间小公寓,穿梭在看似高贵实则虚伪矫作的上流社会,又逐渐爱上毫无个性魅力的约翰?比弗,追求着浪漫的恋情。事后得知,托尼对此迷惑不解,却又不知所措。原本维系夫妻二人关系的儿子安德鲁的一次意外事故,让二人的关系正式破裂。托尼因为无法适应道德丛林社会“腐者生存”的法则,更为了寻找一片宁静平和的家园,与探险者梅辛杰医生远赴巴西荒野……
展开
精彩书评
  ★“奥斯卡经典文库”这一套丛书,将改编成电影的原著,如此大量的集中展示给读者,同时请一些业内人士做有效的解读,这不仅是一个大工程,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文字到影相;从借助个人想象的阅读,到具体化的明确的立体呈现;从繁复的枝蔓的叙说,到“滴水映太阳”的以小见大;各种各样的改编方式,在进行了一些细致的分析后,会得到不仅是改编写作的收益,对剧本原创也是极有帮助的,是件好事。
  ——《归来》编剧邹静之

  ★这是国内首次以大型丛书的形式出版经典电影的文学原著,这无疑是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场阅读盛宴,我们相信无论何种口味的读者,都会从这套丛书里找到自己的最爱,甚至找到陪伴自己一生的精神伴侣。
  ——丛书主编、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老师何亮

  ★很多时候,看一部烂电影不如读一本好书。就我而言,文字能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作为一个创作者,你需要知道,源头在哪里,经典文字,经典故事,是永远的活水。愿君多饮取。
  ——《北京遇上西雅图》编剧导演薛晓璐

  ★电影虽成于银幕,但始于文字,若有志于电影及剧作,或寻觅奥斯卡电影之无穷魅力,此丛书不可不读。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系主任黄丹老师
展开
精彩书摘
  导读:人生在世,恰如轻尘
  (一)
  “一掬尘土,随风而逝。”有人这样描述伊夫林的这部小说。所以这部小说本来的名字就叫《一掬尘土》,它写的是一个家庭悲剧。主人公托尼·莱斯特迷恋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传说,在海顿庄园(一座古老陈旧的哥特式乡村城堡,每间房都以亚瑟王传说里的人物命名)中自得其乐,鲜与他人交际,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他的世界简单而平淡,妻子布兰达和儿子小约翰是他的生活重心,此外,管理庄园里的若干仆人和女佣、拜访庄园所在的村镇、维持庄园的各项花销,以及雷打不动地参加周日的教堂礼拜,便构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与妻子布兰达原是人人称羨的一对美满夫妻,但是,个性上极大的差异使两人的生活偏离正轨。“皮肤很白,长得也水灵,年轻时令许多男人神魂颠倒”的布兰达·莱斯特生性活泼外向,喜爱奢华热闹,她逐渐厌倦了庄园里单调乏味的日子。当年轻的约翰?比弗不邀自来,到庄园做客,向女主人大谈伦敦社交界的热闹,讲述各种逸闻趣事时,布兰达就怦然心动了。她在伦敦租了间小公寓,穿梭在看似高贵实则虚伪矫作的上流社会,又逐渐爱上毫无个性魅力的约翰·比弗,追求着浪漫的恋情。这个本就没有加以掩饰的秘密在狭窄的社交圈里几乎尽人皆知,瞒在鼓里的只有闭居乡村的托尼一人。事后得知,托尼对此迷惑不解,却又不知所措。原本维系夫妻二人关系的儿子安德鲁的一次意外事故,让二人的关系正式破裂。托尼因为无法适应道德丛林社会“腐者生存”的法则,更为了寻找一片宁静平和的家园,与探险者梅辛杰医生远赴巴西荒野……
  主人公托尼·莱斯特的遭遇贯穿始末,直至小说的结尾,海顿庄园里新立起的一块碑,让一切的一切化为虚幻,古老庄园的旧日辉煌只剩下虚浮的空壳,让人唏嘘不已。
  (二)
  伊夫林·沃(EvelynWaugh),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知名编辑和出版商,也是一位虔诚的圣公会教徒。伊夫林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受到两方面环境的熏陶:宗教与书本。他和哥哥亚历山大·沃(AlexanderRabanWaugh)长大后都成为作家,这与儿时的家庭影响关系颇大。中学时期,父亲为他选择的教会学校清规很多,每天早晚两次礼拜,周日增加到三次,根据伊夫林的回忆,他当时并不觉得仪式繁琐。然而,对他造成刺激的或许是长他五岁的哥哥,亚历山大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被勒令退学,后于一九一七年发表了半自传小说《青春织机》(TheLoomofYouth),描述了舍伯恩公学里同学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在当时很是轰动。正是受此株连,伊夫林也被舍伯恩拒收,父亲只好将他送到另一所声望略低的莱斯因中学,在那里,他失去了童年的信仰,成长为一个怀疑论者。
  一九二一年,十八岁的沃进入牛津大学赫特福德学院学习,虽然专业是历史,可他似乎更爱好社交、文学和艺术。在这里他混迹于一个同性恋男性大学生的小圈子,结交了一批权贵子弟,纵酒狂欢,虚掷光阴,过着放荡不羁的日子。1924年,他和同学拍了一部小电影,颇有亵渎天主教的意思。或许正是因此,他在同年没有拿到学位便离开了牛津,随即转入斯莱德艺术学院学习绘画,但不久后他发现绘画亦非自己的爱好,便于一九二五年在威尔士的一所私立学校谋了份教职。可教师也不好当,他屡次被学校辞退,有一次是因为“引诱女舍监”,可他向父亲陈述的理由却是“喝高了”。在后来的自传中,他半真半假地说自己差点蹈海自杀——已经游到了外海,只是因为被海蜇蛰了一下,才不得已返回。自那以后,他与父母一直住在位于伦敦北部的家。“我一直在努力找工作,可是我很疲倦、很沮丧,”他在自己的日记里悲伤地坦白道,“看来我是时候着手做一个文人了。”之后伊夫林开始面对现实,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伊夫林·沃于一九三四年创作《窗外有情天》(又名《一掬尘土》)。小说部分片段是他情感生活的真实写照。一九二七年,通过哥哥亚历山大的介绍,伊夫林结识与自己同名的伊芙琳?加德纳(EvelynGardner),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在朋友圈中,大家称呼他们为“男-伊夫林”和“女-伊芙琳”。可伊芙琳的母亲却并不看好两人的恋情,在她眼里,伊夫林·沃品行不端,不是个合适的伴侣。而且,当时的伊夫林·沃手头拮据,他写书评和新闻赚得的稿费寥寥无几,每周还要靠父亲的四英镑贴补过活。一九二八年,二人不顾父母反对,只在几位朋友的见证下草草举行婚礼。然而婚后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一是缺钱,二是妻子身体不适,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那一年的秋天。一九二八年九月,沃的小说《衰落与瓦解》得以出版发行,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于同年十二月,该书已经进行第三次印刷。拿到丰厚的稿酬后,伊夫林·沃和妻子补回了期待已久的蜜月之旅。由于加德纳在旅途中突发肺炎,旅行不得已中止,伊夫林将妻子送入塞得港的一间英国医院治疗,直至次年六月加德纳病愈后才回到伦敦。可好景不长,回来一月有余,妻子加德纳向他坦白,说自己爱上了两人共同的朋友约翰·赫盖特(JohnHeygate)。这个消息让伊夫林感到震惊和沮丧,在试图挽回婚姻失败后,伊夫林在一九二九年九月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婚变对他的创作有着直接影响,在他的小说中,女人几乎都轻浮、放荡,所有的妻子都对丈夫不忠。
  但凡涉及伊夫林·沃的野史和正传,几乎都言及他的极度自私、贪婪、势利、保守和傲慢,不过这些恶性劣迹并未撼动他作为二十世纪英国重要作家的地位,他仍被誉为是“英国英语文学史上最具摧毁力和最有成果的讽刺小说家之一”。
  (三)
  《窗外有情天》是伊夫林·沃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本书通过托尼的家庭悲剧和伦敦社交界的故事像镜子一样折射出一战后英国社会道德的沦丧。在托尼“哥特式世界”的灾难中,略带讽刺地道出了对当代文明的深刻控诉。后被改编成电影,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影片,并获第61届奥斯卡多项提名。英国评论家迈克尔?戈拉(MichaelGaura)称作者为“狄更斯以来英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喜剧艺术作家,他创造了一种黑色幽默,一种狰狞的笑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都用这笑声对抗当代噩梦般的世界”。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在比弗家那边
第二章 英国哥特式建筑
第三章 托尼的厄运
第四章 英国哥特式建筑II
第五章 寻找一座城市
第六章 在托德家那边
第七章 英国哥特式建筑 III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