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近代出版史研究》:
第一节传教士与福建近代出版业的发端
福建是我国古代出版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五代开始,闽北建阳、闽西四堡和福州先后成为全国性的图书雕版刻印中心,经历数百年而不衰。晚清西学东渐,福建出版业的发展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采用雕版刻印技术、主要出版经史子集和“钦定”“御纂”图书的古代出版业逐渐走向衰亡,而代之以采用新式印刷设备与技术、以出版西学图书和近代报刊为主要特点的近代出版业。福建出版业的近代转型,首先应归功于西方传教士的努力。
两方传教士在近代福建的出版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1860年之前的第一阶段,传教士的出版活动是一种个人行为,或依附于教会学校,出版物数量少,且以宗教类图书为主,是为创始阶段。第二阶段是1860年之后的晚清时期,随着福州美华印书馆等专业性的传教士出版机构建立,传教士的出版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与兴盛时期。是时,传教士出于宣教的目的,大量出版西学及宗教类图书,率先引进近代机械印刷设备与技术,首创近代报刊,并培养出第一批本土近代出版人才和印刷工人,开创了福建出版业的新纪元。民国时期的第三阶段,传教士的出版活动受国人自营出版业的挤压,影响日渐式微,进入衰落期,在世俗社会已无影响。此时,传教士的部分出版活动重新依附于教会学校,但福建协和大学等教会学校的出版物已经基本上不具有宗教色彩。
一、1860年以前来闽传教士的出版活动
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许多福建人就远走南洋,到马六甲、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谋生。1814年,当嘉庆帝再次颁布“禁止西人传教,查出论死,人教者发极边”的禁教令后,早期东来传教士失去了在中国本土传教的活动空间,福建侨民众多的南洋便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区。因此,当时许多传教士在人闽之前,就已经熟知福建方言和福建人的生活习俗。
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定为通商口岸,在中国传教的禁令也已被清政府废止,于是那些熟悉福建方言民情的传教士们便纷纷入闽传教。传人福州的新教差会主要有美部会、美以美会和安立甘会等,传人厦门的差会主要有美国归正教、伦敦会、大英长老会和美国长老会等。在福建活动的传教士中,比较知名的有杨顺、柯林、麦利和、卢公明、雅裨理、文惠廉等。他们传教的主要手段是兴办教会学校和出版书报刊。其中,出版活动“是基督教传教历史上最常见的办法”,“传教士对于这一办法研究的结果,使他们相信,只要他们首先取得了当权人物的信任,一切就会容易发展。他们准备出刊杂志和书籍,在该项杂志和书籍内,不但传播基督福音,同时也传播一些现代科学和哲学。”①传教士们还认为,“别的办法可使千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百万的人改变头脑。”②此外,在闽传教十之所以如此看重出版物的传播功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福建是一个方言纷纭复杂的地区,在我国八大汉语方言中,福建方言就有3种,如果加上省界交叉地区,在其境内使用的就有汉语八大方言中的7种。即便是省内同一方言区,也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存在隔村音变、隔乡不同语的现象。在当时社会封闭、普通民众大多不懂官话的情况下,口头传教困难重重。然而文字却是统一的,这给予传教士的出版活动很大的生存空间。
事实的确如此,出版活动至少和教会学校一样,成为传教士们在福建进行传教与传播西学的主要工具。近代早期,福建是传教士的出版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外国各宗教团体在中国办印书馆以福建省为最多。”③
1860年以前,福建没有出现专门的教会出版机构,传教士以个人名义从事出版活动,一般是在开设教会学校的过程中完成的,即为了满足教会学校的教学需要而临时刊刻具有教科书性质的图书,其行为特点表现出明显的自发性与对教会学校的依附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