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津南开中学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5556
  • 作      者:
    天津南开校史研究中心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天津南开中学是享誉中外的历史名校。1904年,由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于中日甲午战争清廷战败的国难环境中。110年来,这所学校的发展紧紧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相联,坚持“作中学之模范’的追求,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践行为国育才,实施素质教育,孕育出南开精神,培养造就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栋梁之材和合格公民,成为中国中学的示范校之一。
  《天津南开中学史》从南开中学的胚胎时期切入,细致而有深度地记载了南开中学110年经历的私立办学和公立办学不同阶段的探索,以及近年来办学创新的收获,诠释了南开道路、南开品格、南开精神,揭示了南开中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是一本系统、完整、全面的南开中学校史。对于当前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总结经验,温故促今,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不乏启迪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天津南开中学史》:
  严修、张伯苓二人力邀的办学合作人是王益孙。王益孙(1876-1930),名锡瑛,王奎章之子。天津“新八大家”中“益德王”家的第三代。1910年创办王氏家馆。在严、王家馆的基础上.1904年10月16日(清光绪三十年甲辰九月初八日),一所中学堂诞生了,当时名日“私立中学堂”,即南开中学之肇始。
  学校成立之初,校舍借用严修家宅偏院,比较简陋,只是将严氏偏院稍加改造和整修,变成两间教室和一间大罩棚。两间教室面积差不多,均长约二丈,宽一丈多,供学生上课使用;罩棚面积则大一些,用于召开全体学生大会。罩棚边上陈列着严修、张伯苓从日本带回的以及王家捐赠的理化仪器和书籍。还有较小的房屋,一间是监督室,张伯苓在这里处理学校事务;还有一间当作会计室,另外一间是教员休息室。校具及改建费,由严修捐助;理化仪器及书桌书橱等由王益孙捐助。
  严修、王益孙两先生并各担任常年经费,每月白银一百两。学生每月学费三元。第一次招考,取录学生73名,分为三班,学制四年(另加一年补习班);并附设师范一班,学制二年。张伯苓担任监督(校长),负责学校全面工作并亲任师范班教员。华午晴、王锡瑜、李士棵为执事。受聘授课的有中国教师吴芷洲、胡玉荪,美国人饶柏森、霍克以及其他几位日籍教员。他们分别负责教授自然科学和外文等课程。王益孙之弟王春江帮办校务。学校除监督、教员领薪外,其余均为义务。
  学校最初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关“中学”内容的课程,如读经、国文、历史等,另一方面是涉及“西学”内容的课程,如地理、物理、化学、数学(其中包括代数和几何)、英文等。张伯苓规定了一节课50分钟,课间10分钟休息,并要求教师课前备课。张伯苓尤其注重学生英文能力的培养,因此,数学、化学和英文等科目全都要求教师用英文来讲授。1904年11月15日(九月二十八日)《天津查学马鉴滢查视天津府中学堂情形禀》中谈到私立中学堂:“今日上午到私立中学堂见约敏、益臣与张伯苓先生,因参观讲室、课程、仪器尽可敷用。”
  1904年年底,校名改称私立敬业中学堂。张伯苓后来回忆说,此时的南开中学“实一规模狭小、设备未完之南开雏形也”。(梁吉生撰著《张伯苓年谱长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905年2月的《大公报》报道天津学校教育情况:在39所学校中,敬业中学堂是唯一的私立学校。这一年中学堂学生增至77人,师范班增加4人。私立敬业中学堂的创立,得到各方的重视。7月,直隶总督袁世凯来敬业中学堂参观,捐建筑费白银5000两。8月,清廷户部尚书、管学大臣、军机大臣荣庆来敬业中学堂参观,并赠纪念品。是年底,天津的私立学堂多起来,私立敬业中学堂复改称私立第一中学堂。因学生人数增加,办学经费不足,严、王两先生将常年经费每月各增至白银200两。
  1906年,因学生人数骤然增加,原来的校舍不敷使用,严修“恐规模狭隘,不足以提振学风”,计议筹措经费,起建新校舍。津城士绅郑菊如得知此事,捐出位于城西南“南开洼”的10余亩土地供学堂使用。8月20日,新校舍开工建设。建筑费由王益孙、严修、徐世昌、卢木斋,及严子均、毛实君诸先生捐助,共计银26500两。其中,王益孙捐银10000两,严修捐银5000两,徐世昌捐银1000两,前署直隶藩司毛实君捐银500两,时任直隶提学使卢木斋从浙绅严子均捐助的直隶学务款项下拨出白银10000两。
  1907年2月13日(正月初一),私立第一中学堂迁入南开洼新址。学校新址建起了东楼、北楼以及平房等附属建筑,各种办公用具一应俱全,设施亦比较完备,校园四周建起了一圈围墙,校园内种植了花草树木,景色宜人。5月间,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来校参观,慨许捐款。其捐银1000两与袁世凯前捐款5000两合建学堂礼堂,并以袁世凯字慰亭命名,在礼堂正门门楣上方的匾额上刻着“慰亭堂”三个字。10月28日,私立第一中学堂举行新校址落成会,并补农历九月初八日建校三周年纪念会,即日起校名改称私立南开中学堂。
  1907年《学部官报》中评价私立南开中学堂,“监督、教员均极热心,曰求进步,用费亦甚节省”,该校“程度为各中学堂之冠”。1908年初,严修致函徐世昌,请其为南开中学堂捐款。徐世昌答应自本年起,每月亦捐银200两。自此,本校经费,除严、王两先生月捐银200两外,徐世昌亦成为南开中学堂的常年经费捐助人。
  ……
展开
目录
序/孙海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胚胎时期(1898-1904)
第一节 甲午战败与爱国志士求变图强
第二节 严修、张伯苓“教育救国”的追求
第三节 严氏家馆:新型教育的实验

第三章 创办发轫(1904-1919)
第一节 “中学之模范”:办学的目标与体制
第二节 “容止格言”、南开校风与学生团体训练
第三节 新剧与体育:人才起飞的两翼
第四节 南开早期毕业生及其杰出代表周恩来
第五节 南开师生与五四爱国运动

第四章 走向成熟(1919-1937)
第一节 赢得社会认可
第二节 学制改革与名师名课
第三节 学生社会实践与社团及校刊
第四节 严修逝世与南开校训
第五节 中共地下党组织与爱国民主运动
第六节 群星灿烂的毕业生群体

第五章 抗战继兴(1937-1945)
第一节 日寇轰炸焚烧南开中学被毁
第二节 南开教育生命不息
第三节 抗战中的南开学子
第四节 建校四十周年回顾

第六章 迎来复校(1945-1952)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的复校
第二节 坚持公能标准恢复南开传统
第三节 中共党组织与护校斗争
第四节 新中国诞生与私立学校的改造
第五节 张伯苓逝世与周恩来回校

第七章 探索成长(1952-1966)
第一节 向公立学校转型
第二节 继承南开传统与新的时代课题
第三节 探寻新时代的南开之路
第四节 新一代南开学子的成长

第八章 经历动乱(1966-1978)
第一节 全面停课“斗批改
第二节 “学工学农学军”为内容的“教育革命
第三节 学生体育活动和课外实践
第四节 领导和教师的积极因素

第九章 拨乱反正(1978-1984)
第一节 平反冤假错案重建教学秩序
第二节 实践”两全三高“初创南开特色
第三节 建设教师队伍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节 树立人生楷模放大南开特色
第五节 培养”三自“能力回归德智体全面发展

第十章 改革发展(1984-1994)
第十一章 乘势而上(1994-2010)
第十二章 办学创新(2010-2014)
天津南开中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