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总结一下,大概有生产力驱动论、交通驱动论、资源驱动论、政策驱动论四个论点。我们现在都特别津津乐道第四个论,就是政策驱动论点,因为我们都非常羡慕深圳。
1979年,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建立了一个经济特区,给了这片贫穷的土地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于是春天的故事开始了,深圳特区发展成了一个朝气勃勃、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其实这个老人还在海南岛西部的洋浦,画了另外一个圈。在那片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位老人希望再造一个香港。如今,洋浦已经发展成一座人口将近十万人的小城市,在那里,铁丝网的隔离没有起任何作用。在我心目中,洋浦的发展,是一个可喜的、可持续的发展。那个曾经一片荒芜、只长仙人掌的地方,现在是一个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城市。但是政策驱动发展动因,并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或者最根本的因素。城市可持续发展真正的动因是经济的发展,就是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了,农牧业战线上,即第一生产方式领域中,有了富余劳动力的出现,需要转移成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于是就出现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这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人们认为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标志性指标,叫作城市化率,或者称之为城市化水平,我们现在叫城镇化水平。不管城镇化、城市化,在学术上是一个名词。之所以提出“城镇化”这个名词,可能是我国高层领导对上一轮城市化运动中专门注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发展,追求聚集发展提出的一个思考。那么,城市化率是什么意思呢?或者城市化水平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这个比例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也就是和它的人均GDP相适应的,或者说,应该是和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相关联的。
根据相关数据,我们国家目前的城市化率是53。37%,但是有的专家说是百分之四十几,有的专家说是百分之六十几,我个人对这些指标都提出了质疑。举个例子,目前武汉市统计的城市化率是84%,与瑞典2005年的城市化率相同。那么现在武汉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环境,能跟2005年的瑞典相比吗?2005年,我就在瑞典,我觉得那是相差甚远。武汉市84%的城市化率跟美国是差不多的,如此看来,仅仅用GDP与城市化率来衡量,能体现这个地区的进步和发展吗?我再举一个例子,东莞市的长安镇,不到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在居住了70万人,而其原住民只有3万~4万人。那么这个城市的城市化率是多少呢?100%或200%?这个没有办法衡量。因此,我给中国上一轮城市化进程起了一个名字,叫作“非典型城市化运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