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宝岛问禅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902645
  • 作      者:
    马明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2014年冬,赵州柏林禅寺与黄梅四祖禅寺联袂出行,问禅宝岛,取经他山。
  马明博居士是参访团成员之一,他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佛
  教文化作家,曾追随净慧长老学禅近二十年。近年来,他致力于创作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参访记”,以文学的方式弘扬生活禅。本书语言空灵,禅机处处,握卷品读,时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之感。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中国摄影出版社京东品牌店:

展开
作者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禅遇》《修得一颗柔软心》及“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系列作品:《观音的秘密》《愿力的奇迹》《因为你,我在这里》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在宝岛台湾创造了“人间奇迹”。
  日前,大陆佛教“生活禅系”问禅宝岛,参访法鼓山、佛光山、中台禅寺、慈济等诸大道场。两岸佛教,同根同源。宝岛佛教的蓬勃生机,为大陆佛教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体参照;问禅宝岛,则坚定了大陆佛教界有识之士在后现代社会弘法利生的信心。
  作为参访侧记,《宝岛问禅记》内容翔实,既有对宝岛佛教近距离地体验、观察与感受,也有对大陆佛教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长远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六日
  我这里只有一支香
  惟觉老和尚,原籍四川营山,少慕儒学,心领神会,继而深研佛理,慨然有出尘之志。1963年,他于基隆十方大觉禅寺灵源长老座下披剃。其后,至台北万里山中掩关潜修十余年。后因慕
  师德风者日增,于是在诸方殷请下,就地开建灵泉寺。
  1987年,老和尚在灵泉寺举办了首次“禅七”。此次“禅七”规模虽小,却使沉寂已久的禅宗重现台湾。随着弟子人数增加,为安僧度众、弘宗演教,老和尚南下埔里,创建中台禅寺。
  老和尚接引众生的法门,就是“禅七”。
  “禅七”在佛门是有历史的。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弃家修行,于菩提树下打坐,发愿“若不成佛誓不起坐”,经七日后,夜睹明星,彻见本心,成就无上佛果。法水东来,传至六祖,祖
  师辈出,道场林立,禅门心法,广为弘传。
  禅师们为明心地,于禅堂内,苦参实究,立限七日,克期取证,此即“禅七”。戒显禅师曾说:“欲期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近代高僧来果禅师、虚云老和尚均以“禅七”接引学人。
  惟觉老和尚常年不断地举办“禅七”,1991年底,一次连续49天精进“禅七”,更是震撼了海内外佛教界,吸引各界人士前来参禅问道。如今的中台禅寺,每逢寒暑假,必举办精进“禅七”,而每次报名人数上达千人。
  老和尚秉持广传禅门心法的弘愿,不分社会阶级,不拘男女老少,只要有心一饮曹溪法水者,他即以“禅七”接引,让人人皆有机会亲见佛心世界,遨游佛法殿堂。
  除每年举行僧众精进“禅七”外,老和尚更慈悲地举办各类“禅七”,如大专禅七、校长暨教授禅七、福田禅七、司法禅七、建筑界禅七、医护禅七、企业界禅七等,让大众重新认识自己,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共入禅门觉海。
  曹溪一滴水,蔚然成法海。说来也巧,灵源长老乃虚云老和尚法嗣。因此,惟觉老和尚启建的中台禅系与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系,是同一株菩提树上的不同枝桠。
  惟觉老和尚敷设“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三法门,接引大众入禅之门。数息是定心的法门,参话头是净心的法门,中道实相观是明心的法门。
  “数息”,对治妄想、昏沉、无记、无聊。有此四病,则真心不现。数息,观自己的出息或入息,从一数到十,或七、五均可,依个人气息长短调整,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不可出入息同时俱数。修习纯熟,数得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打成一片,妄念顿消,定境现前,心念清净,觉照不失。
  “参话头”,话头即念头;话从心念起,心才是话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心念未起之前即是念之头、话之头。譬如念“阿弥陀佛”,“阿——”未起之当下即是话头,“阿——”念一起已是话尾。所以参话头就是参究自己的本心本性、参究心之体。一般人执著此身为自己,却不知这不生不灭的心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提起一句佛号,参究“念佛的是谁?”观照话头问自己“谁在念佛?”“谁——?”“究竟是谁?”这就是“参”!如此“提念——照念——参”反复进行,参至疑情成团,疑团顿破,即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中道实相观”是禅宗修行最究竟的法门,“数息”“参话头”皆是方便,由方便而达究竟。中道是不执空、有,离开相对,中道是不生不灭;实相是万有之本体,是真如、自性,是实实在在的心境。虽然佛性本具,但因习气、执着,人们总是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妄想、瞌睡、无聊,这念心始终做不了主;心不清净,实相即不现前。
  “观”是注意,注意这念心不打妄想、不瞌睡、不无聊;这念心无住、无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做主,站得住、站得长,行住坐卧不离当下,从朝至暮、一年四季,始终如如不动、一念不生,就是实相。觉性时时刻刻现前,站得住、站得长,这一生绝对可以成道。
  佛法不尚空谈,须解行并重,宗门心法,尤贵实证,因此老和尚特别重视精进“禅七”。“禅七”中,学人摒除一切俗务,居止寺中,禁止言语、阅读、攀缘,除饮食、睡眠之外,整日静坐禅堂,聆听主七和尚开示,循序修习“数息”“参话头”“中道实相观”三法门;初学者识路头,明悟心性;老参则克期取证。游教授说,当年,为设计中台禅寺,惟觉老和尚带领李祖原建筑师一行到大陆著名的丛林古刹参访。在虚云老和尚开悟之地、来果禅师住持过的高旻寺,他听到这样一句话:“天底下的禅和子都是为高旻寺的这支香而来的!”
  因此,中台禅寺建成后,惟觉老和尚说:“我这里只有一支香。”
  这支香,名“只管打坐”。
  禅堂,乃正统禅宗道场首重之处,学人参究心地之洪炉。参学者于此用功,一朝顿悟自心,当下直了成佛,因此古来禅堂又称“选佛场”。中台禅寺的建筑,便是以禅堂为中心,在九层、
  五层分设禅堂,名为上禅堂、大禅堂。禅堂内铺设木地板,壁上有柔和的灯光,营构沉静肃穆之感,人进入其中即为寂静的环境所摄受,澄思绝虑,心境清凉。
  每年,来中台山参加“禅七”的人要排队。据说,今年报名的人,最快排上也要到三年以后。游教授说:“本来想和寺院沟通,安排大家在中台山禅坐三天。常住抱歉地说,没有位子,实在没法安排。”
  我们来参访之时,恰逢惟觉老和尚到乡下调养身体。虽无缘得会,却于中台禅寺网站中,搜得一些公案,随手摘抄几则,也算“亲聆謦欬”吧。
  ◎告生死假——有位法师欲回俗家探视,向老和尚请假。老和尚说:“可以,去向阎罗王请假吧!”那位法师当下有所感悟。
  ◎菩萨摩顶——某法师问:“听说,发普贤十大愿,会感应普贤菩萨骑六牙象来摩顶加持。”老和尚答:“小孩子才需要人家给他摸摸头,大人就不需要了,你要不要师父为你摸摸头啊?”
  ◎哪有下辈子——有位法师修行上遇到瓶颈,对于自己今生是否能成就道业,生起一念疑心。于是问和尚:“师父,弟子下
  辈子……”话未说完,和尚立即喝斥:“哪有下辈子!修行就是:一念万年,万年一念,了生脱死,就在今生。”
  ◎待人如子——某法师心生挫折,对老和尚说:“众生难度,要度他,他不但执迷不悟,而且毁谤佛法,辱骂僧众,真是气人!”老和尚回答:“佛菩萨看待众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做错了,只希望他改过,怎么还会对他生气呢?”该法师当下深受感动。
  ◎老和尚贵庚——某参访团来访,其中一位居士好奇地问:“老和尚,您今年贵庚?”老和尚默然不语。居士再问:“老和尚,您今年多少岁?”老和尚依旧不答。居士又大声问一次:“老和尚,我是说,您、今、年、有、多、大、年、纪?”老和尚反问他:“要从哪一世算起啊?”
  ◎不要多心——佛学院“楞严研讨”课上,有位弟子提出了一则著名的禅门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赵州禅师的回答是:庭前柏树子。这位弟子问老和尚:“师父,弟子不懂,为何佛法大意,是庭前柏树子?”大家屏息以待……老和尚说:“就是庭前柏树子。”老和尚肯定地回答。
  ◎赶快长大——有位法师被指派担任寺内的重要执事,觉得无法胜任,向老和尚说道:“师父,弟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恐怕,做不好。”“当选总统,能不能说:‘我没有经验’?要做才有经验啊!”一段时日后,实在是责任重大备感压力,那位法师又来反映:“师父,小孩子穿大人的衣服,松垮垮的,撑不起来。”老和尚答:“那就赶快吃,赶快长大啊!”从这些小故事,可以领会惟觉老和尚的“生活禅”。“中台四箴行”——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老和尚的言教,尽在这四句话中。
  ……
展开
目录
第一日
背起行囊
机翼上的彩虹
没有菜单的食养山房
在细雨中呼唤
第二日
26位「善财童子」
信托三宝
从菜圃到水月道场
天心月圆时
第三日
四个轮子的道场
陶: 此土、彼岸
倾听法鼓的声音
法鼓山的本来面目
不二斋香事
第四日
无来亦无去,无有事
黑道法师
禅在哪里
福报不打折
迷路是为了看花
十方禅林的月亮
第五日
视觉上最美的时刻
一亩田的赵州茶香
只想离玄奘大师更近一点儿
暮投弥陀村
第六日
走进中台秘境
请流浪的佛回家
我这里只有一支香
愿身如琉璃
寒山的手指
第七日
在佛光山醒来
佛光荔枝
忍出来的佛光净土
随风飘来菩提叶
第八日
真心直说
禅门象器笺
正法眼藏
禅是一罐糖
第九日
宝岛最美的人
生死场中的佛心
做, 就对了
把生意做成文化
初尝释迦果
第十日
听, 观音菩萨说
泥与焰
骑牛还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