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1978
  • 作      者:
    高兆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高兆明,伦理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科技哲学等。
  已出版个人学术著作18部。主要有:《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2014)、《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修订本)》(2012)、《制度伦理研究:一种宪政正义的理解》(201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2010)、《荣辱论》(2010)、《现代化进程中的伦理秩序研究》(2007合著)、《伦理学理论与方法》(2005)、《存在与自由:伦理学引论》(2004)、《自由与善:克隆人伦理研究》(2004合著)、《制度公正论:变革时期道德失范研究》(2001)、《中国市民社会论稿》(2001)、《幸福论》(2001)、《社会失范论》(2000)、《社会变革中的伦理秩序》(1994)、《道德生活论》(1993)、《管理伦理导论》(1988)。
  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本身还处于转型艰难过程中时,我们无须讳言社会道德生活失范、道德价值精神沦落的可能,重要的是,我们以何种态度对待这种失范与沦落现象。自觉的人道主义价值追求,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且应当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
  《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围绕“当今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道德价值精神”“如何塑造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道德文化”“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困境及其选择”等核心问题,从道德哲学基础理论与日常生活实践两大层面,探讨当今中国道德文化的艰难转变及其价值实践。
  《道德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由“道德精神”“道德文化”“市场经济的价值审视”“科技、生态与人”四部分构成。作者直面当今中国社会精神危机现实,批判了物本主义、工具主义、虚无主义、资本价值霸权等道德价值文化现象,探索了民族精神新生的艰难启蒙历程,期待心灵自由的日常生活实践。
展开
精彩书摘
  然而,遗憾的是,在当代中国现代性实践过程中,对传统往往采取极端态度,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由于转型时期新价值体系对于传统价值体系的否定性主旨,由于传统伦理内容的复杂性,乃至于同样的伦理要求在不同价值体系中的不同社会功用,由于人们理性能力有一个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提高过程,因而,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初始阶段,表现出更多的是彻底否定性冲动。既有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受到根本性冲击、怀疑,乃至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被抛弃,出现了如黑格尔所说倒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的现象。传统的诚信美德与人格特征,在这股怀疑否定的冲动中被轻率贬视,弃若撇履,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人格美德维系的信任关系从根本上被动摇。我们弃绝了所有传统,失缺了传统之根,我们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变得极为浅薄。我们似乎是彻底否定了传统,但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得更多的似乎是否定了传统中的一切优秀美德,继承了传统中一切腐朽没落糟粕的东西。我们并没有真正跳出传统,更没有真正超越传统。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在由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过渡时,缺少西欧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时韦伯式的新教伦理的文化积累与精神准备(在韦伯的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文明与现代性文明是同等意义的范畴),缺少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及其人格类型与价值精神,缺少可以为现代性社会直接利用的社会精神资源,或者更准确地说,缺少可以直接孕生哺养出现代性社会精神与人格类型的精神资源。相反,我们却经历了一系列极左运动,使得原本存在的美德传统资源受到了致命摧毁。我们以“革命”的名义,否定了传统中原本可以成为现代性精神资源的美德精神,我们成了精神“无产者”;我们虽拥有极丰富的传统精神资源,但我们却并没有成功地将这种传统精神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现代性过程中的信任危机,是对传统的极左粗暴态度而遭致的报复。
  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造成的传统断裂引发了信任危机。然而,这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正因为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否定性冲动,所以尽管这种否定性冲动具有强烈的非理性色彩,但是冷静地说,在这种否定性冲动背后,隐存着思想解放及对新价值精神、人格类型苦苦追寻的合理因素。它所标识的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人的精神裂变、思想解放之过程,是社会精神涅槃、重建新的信任关系过程中的否定性环节。
  弗兰西斯·福山曾揭示信任的基础是“群体共有的伦理规范”①。根据福山的这一思想,社会成员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至少应当有两个基本前提:存有在共识基础之上所共享且有实效的伦理规范,以及社会成员对这种伦理规范的自觉诚服。正是在这一点上,美德论传统原本可以为此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人们之所以能够合理预期他人的行为,信任他人,就在于人们相信他人与自己一样都共享某种美德规范,且会以真践履之。如果一个社会出现了普遍的不信任现象,那么至少意味着这个社会缺失有效、共享的伦理规范。
  ……
展开
目录
人道主义:谋划与生活(代自序)
——关于中国道德现状认识的方法论问题
第一部分 道德精神
一、权利、义务、责任
1.权利-义务关系:本体维度与结构维度
(1)本体维度的权利义务关系
(2)结构维度的权利-义务关系
(3)考察的有效性范围问题
2.道德责任:规范维度与美德维度
(1)道德责任的规范维度
(2)道德责任的美德维度
(3)多元社会中的道德责任
3.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分析
(1)道德行为成本
(2)道德行为选择中的“明智”
(3)社会结构的德福一致
二、信任危机
4.信任危机的现代性解释
(1)传统断裂
(2)存在的孤独
(3)制度性承诺乏力
5.信任与承诺
三、信仰危机
6.道德信仰危机
7.关于“普遍价值”的几个理论问题
(1)有无“普遍价值”
(2)普遍价值是西方的价值
(3)普遍价值的家族多样性
(4)普遍价值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
8.人权价值实践的语境与语义
(1)人权价值的普世性问题
(2)人权价值实践中的理解与诠释
……
第二部分 道德文化
第三部分 自然的终结:技术、生态与人性
第四部分 科技、生态与人
附录一 伦理精神的追寻:中国伦理学理论三十年
附录二 现代技术与现代道德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