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寂静的青春: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701071
  • 作      者:
    吴端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吴端,日本京都论坛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展开
内容介绍
  青年作为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有着不断优化和更新每一代人素质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在个体和群体发展中随机漂变的现象。青年作为一个群体同时存在着方向性和浮动性两个不同的侧面。《后现代视野与青年研究丛书·寂静的青春: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试论青年就是一个有着综合性概括,就是包容青年的方向性、超越性以及随机漂变的进化内容。对当下的青年思潮不乏反思之处。
展开
精彩书评
  ★中国的青年研究被纳入社会科学领域,是由于存在着认识与引导青年这个强烈的社会需求。吴端的这本书从哲学的高度,对青年的方方面面作出了深刻的论述,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很高的学理修养,而且为青年研究提供了很多值得继续探讨的命题,为青年研究走向学科化建构了新的舞台。
  ——谢晶逵
  
  ★这是一本试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青年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与变革过程中,起到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带规律性的本质特征。这对建立起科学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青年观和建设青年学科理论的核心理论很有帮助。
  ——金志堃
  
  ★青年,是一种信仰,一种神圣的存在。对这种信仰和神圣的思考,实际上是对人类文明和生命历程种种奥秘的探索。青年既指向未来,更通往历史,这是世代之结。读吴端的作品,你可能会产生如上的感慨。
  ——田杰
  
  ★现代的视野和多学科的探讨,使“青年现象”的研究有了质的飞跃。愿人类的青春永不寂静,愿人类的解放永远在前行的路上!
  ——孙抱弘
  
  ★这本书通过对青年的方向性、超越性以及随机漂变的进化内容阐述,实现不间断、不停顿地追求通向世世代代公共幸福社会之道。
  ——矢崎胜彦……
展开
精彩书摘
  《后现代视野与青年研究丛书:寂静的青春·儒学民众化与青年现象的消失》:
  “青年”理念是中国文明史中一个重要的思想领域。在中国历史上,“青年”的概念代表着一种人的理想形态。是作为形而上学在中世纪(公元4~6世纪)出现的,具有美学上的意义与深刻的宗教性质。
  而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公元前5~前3世纪)出现的“少年”概念则反映是一种现实中的青年。表现具体为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年龄阶段,以及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社会角色,具有政治意义与社会学性质。青年与少年这两种概念与形态构成了中国文明对人在青春期的二元性质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国家形成的世界潮流将中国社会里“青年”与“少年”这两个存在并分离了1500年的概念合为一体,也就是将人生的理想性与政治的现实性合为一体,诞生了近代、现代意义上,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概念。今天,现代化社会是以“青年”、特别是男性青年作为产业社会标准化的指标,作为现代人(包括女性在内)的标准。
  在中国中世纪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青年是理想的象征,是一种美的意识,是人类对美的追求。青年不是一种群体概念,是一种自由的思想;青年的自然(生物)属性是一种生命的虚像,更重要的是它是哲学的,宗教的,美学的,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青年的概念代表着一神社会的永续价值,青年的实像是一种对本来的自我的理解,并且体现了人类社会里人格化的自我与人格化的他者之间的相互主体性、相互之间的责任与义务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一直存在着青年与少年这两个并存的概念,是同一存在体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表示。“少年”概念是指作为社会现实的青年,作为社会问题的青年,作为边缘化的、成长阶段的青年,需要与社会同一化的青年,是作为客体的、社会问题、经济基础的青年。而中国社会在中世纪原创的“青年”概念则是指作为人的理想形象的青年,作为实现社会目标的青年,具有解体·解构、非同一化作用的青年,作为主体的、形而上学、上层建筑的青年。这种二元构造的青年理念的构造是青年理论研究首先会遇到的课题。而被边缘化的青年现实与作为人的主体性形成的青年理想之间的巨大的落差,正是当代青年现象的重要特征。
  日本社会中也有类似的现象。自日本近代化及明治维新以来,用于青年的主要有“青年”与“若者”两个概念。“若者”是传统的用语,而“青年”一词则起源于19世纪末期。一般,用“若者”来指青年的社会群体,而用“青年”指政治化的青年实体。用若者泛指一般的青年,在日本的媒体上一般使用“若者”这一名词来称呼青年人。
  和中国国情不同,在日本“青年”的概念基本是政治性的,有保守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含意,比如“大日本青年团”等组织就属于右翼团体;有着政府背景的“青年海外协力队”、“日本青年会议”等。其他的政党里也有称谓“青年”的组织,都是和政党的纲领、理念、意识形态相关联。
  政治青年、政治性的青年群体与社会演进的周期同步;个体的青年、非政治的青年群体是与人生周期同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有着相互矛盾、非对称性的特征。也是现代青年学的难点之一。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作为思想的青年研究
——以日本的青年研究为理论探讨的借鉴
引言
第一节 “青年”的诞生与近代化(现代化)的关系
第二节 有关青年自我创造的教育社会学思考
第三节 作为政治概念的“青年”研究
第四节 生育史心理学与青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研究
第五节 青年意识与世代论的研究
第六节 对青年政治社会化形成的思考
第七节 社会变动与青年社会学的研究
第八节 社会科学的重要领域——对青年现象论的研究

第二章 “青年”与“少年”
——冲古代文献的分析到当代研究的展望
引言
第一节 青年认识论的进化
第二节 历史上的“青年”概念
第三节 历史上的“少年”概念
第四节 作为历史现象的青年
第曼章 青年的虚像与实像
——对中国的“青年”概念原创时期与特征的探讨
引言
第一节 “青年”概念体现着人的理想形态
第二节 “青年”概念源于道教的假说
第三节 “积清成青”——“青年”概念的伦理性
第四节 “青年”概念中的“自然”与宇宙

第四章 近代“青年”观念的展开
-一以近代日本青年主义发展的过程为例
引言
第一节 近代日本社会对“青年”的认识
第二节 “青年”意义的展开
第三节 近代“青年”主义的形成
第四节 超越“青年”主义
结语

第五章 青年的崛起与近现代文明的形成
引言
第一节 青年与近代国家(民族)的形成
第二节 青年与新文明的形成
第三节 青年与自由的创新
第四节 永远的“青年”
第五节 “青年”作为历史时间的象征

第六章 寂静的青春
——试论青年现象的消失与存在意义
引言
第一节 青年的“被”合理化
第二节 青年的欠缺美学
第三节 青年的象征意义
第四节 青年的解构机制
第五节 青年的英雄主义
结语

第七章 青年与公共幸福
——儒学的民众化与青年现象形成
引言
第一节 一切真历史都是现代史
第二节 社会正义与公共幸福
第三节 制度社会与民间社会
第四节 青年共同体与民间社会的关系
第五节 “志”的青年性、指向性与公共性
第六节 认识论上“未发”与“已发”的两重性
结语以天下为己任

第八章 论圣人毛泽东的自由意志
——对理想青年形象形成的启示
引言
第一节 毛泽东的“虎气”和“猴气”
第二节 圣人的自由意志是对“造福人类”的选择
第三节 圣人的自由意志是对超越创新的选择
第四节 毛泽东“大本大源”的圣人观
第五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圣人观
第六节 毛泽东“破旧立新”的圣人观
第七节 永远追求超越的自由意志
结语

第九章 青年现象中的超越与创造
引言
第一节 处在“绝对运动”之中的青年现象
第二节 青年是感性世界自发与自觉的产物
第三节 青年现象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第四节 青年发展与超越进化

第十章 青年评价与突现进化理论
-一头学习与创新为基础的世代更新
引言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青年现象
第二节 世代交替领域中“突现进化”的现象
第三节 世代或青年评价中的问题
第四节 世代更新与蝴蝶效应
结语

第十一章 青年性是向人的社会本质的一种复归
——幼态进化与再年轻化(复归)的关系
引言
第一节 幼态进化论与重演进化论
第二节 人的解放与人的异化
第三节 青年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如何去
第四节 人的发展与“青年”理念
第五节 青年是一种对未来的视野
第六节 青年的概念具有两重意义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