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世界历史上的贫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0106764
  • 作      者:
    (美)史蒂夫·M. 博杜安(Steven M. Beaudoin)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人类文明史既有宏大叙事,也充满了生动细节;既见证着民族国家的兴盛与衰败,也反映了英雄个人的梦想和血泪。事实上,真正决定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是那些恒常存在的日常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心理等,它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彼此关联而又催生变化,并裹挟一切外部因素,使之转变成自身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因此,那些关乎全球文明发展和彼此共生性因素,无一不成为研究的对象,无一不成为大众阅读的焦点。生态、交往、和平、安全、人口、疾病、食品、能源、犯罪等问题,凡此种种,既是不同信仰、不同制度和不同文化的文明发展需要直面的,又是它们之间彼此交流、进行合作乃至相互促进的基础。在这种文明史的叙述中,阶段性的政治内容相对淡化,长时段文明形态发展的基础——文化和社会生活得以凸显。文明史的目的是介绍、传播人类文明、文化知识与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通过文明史的阅读明了人类尊严获得的历史,从而塑造自己的生活理念。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往来日益密切,这一方面需要我们阅读文明史以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域外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另一方面,文明史也可以培育人们更加开阔的思维、更加完善的人格。多读文明史,不仅能让人们认识到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使人们能以兼容并包的思维看待世界和人生,而且可以从历史发展的多变中汲取有益的智慧,训练理性思考的能力。
  在文化多元交融的全球化时代,了解、掌握人类文明知识和理念是当代国人应该补上的一课。因此,学术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象牙塔,虽然这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知识形态转变为普通民众也能接受的大众文化。况且,普及大众文化,才能不断出现更多的人才参与研究工作,文化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不断出现更丰富的精英文化。这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
  本丛书专注于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一系列人类历程和制度,其目的就是严肃认真(即便很简单)地讨论一些重要议题,以作为教科书和文献集的补充。相比教科书,这类书籍可使学生更深入地探索到人类历史的某一特殊层面,并在此过程中使他们对历史学家的分析方式及其对一些问题的讨论有更全面的认识。每一议题都是按时间顺序被论述的,这就使关于变化和延续性的讨论成为可能。每个议题也都是在一系列不同的社会和地区范围内被评估的,这也使相关的异同比较成为可能。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历史上的贫困》研究人类历史上从1500年左右到当前的贫困,认为从1500年左右起,贫困开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本书在探究贫困在世界历史中的发展来揭示贫困全球化的进程,着重考察世界各地的贫困和对贫困救济的态度,研究了全球化进程对世界各地已存在的贫困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地应对贫困策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世界历史上的贫困》分析了一些在全球化进程中影响贫困的复杂因素,如殖民主义、宗教、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工业化、市场化与货币化、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绿色革命、福利国家的崛起、慈善救济等。这种广泛的研究强调世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之间的互动,其发展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因全球化而变“小”。
  《世界历史上的贫困》研究的中心议题有:(1)现代社会早期的贫困救济的创新;(2)1500年以来的贫困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原因;(3)1945年以来到现在的贫困救济发展;(4)贫穷、道德和国家。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前现代世界的贫困和慈善:原因、认知和策略
  从事研究前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首先,历史学家能够利用的资料相对较少。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地区,如同物质贫困的概念一样,统计学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这就限制了我们理解的精度和深度;越是久远的年代,得出的结论就存在越多的不确定性。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学者如果不能对某个特定社会贫困的范围和程度做出明确的判断,就必须通过广泛学习和深入解读来拓展他们的研究范围。只有当关注目光移向每个团体面对困难所做出的各种解释和对策时,情况才能有一些好转。社会精英及其所效力的国家似乎更乐于描述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思想,特别是那些能突出其慷慨和虔诚的字句。除此之外,这些书面文字多是零星记录,而且只能透露前现代社会中极少数人群的看法,并不能反映广大民众的生活艰辛。其次,抛开资料的局限性,显著的多样性也使对前现代社会贫困问题的研究更加复杂。公元16世纪之前,致贫原因和济贫对策,主要是由单个文明及其周边环境的内部动力所驱使。最先连接非洲和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分散且脆弱,不能通过它了解这些社会的运作模式,更别说人们的生活方式了。因此,要想书写这几个世纪的贫困史,必须先要了解每个文明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背景,特别是它们的资源分配制度、宗教戒律和制度。
  幸运的是,过去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迎难而上,做了很多开拓性研究。基于他们的成果,本章主要探讨前现代世界贫困的性质和原因,不同文化对此的不同认识方式,以及个人和社会解决贫困问题的不同策略。对于前现代社会的大部分人口而言,贫困意味着饥饿,几乎没人能够摆脱这个阴霾。导致结构性贫困和偶发性贫困的具体原因在不同地区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塑造经济生活的资源。倘若资源有限,许多社会的济贫焦点就会放在哪些人应该获得援助上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决定了‘‘值得’’被救助人群的品质。最后,那些遭受剥削的人们会从相同的路径寻求救助——济贫机制,这些机制可能是私人和非官方的,也可能是家庭的,甚至是贫民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这些可利用的方式因时空而异。简言之,对贫困和济贫可能性的认知,都是建立在特定文化对资源和社区的基本假定上面的。只有探究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才能为理解1450年以后世界经济的影响以及新济贫对策制定和执行的背景打下扎实的基础。贫困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对于贫困,所有前现代文明都存在着基本共识,认为贫困是同苦难和不安全感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商业发展的程度如何,农业都是定居社会的核心特质。不管几个世纪以来有着怎样惊人的技术突破,如牛轭、金属犁铧的发明和粮食新品种的培育,公元1450年以前世界范围内的技术水平仍旧是粮食供应的制约因素。事实上,在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发展条件的变化可能会摧毁整个社会,就像公元前1500年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哈拉帕文明(Harappan)神秘消失一样。与学者们先前持有的外族入侵观点不同,最新的考古发现显示,西南季风强度的改变及其对印度河泛滥规律的影响,或许是导致哈拉帕文明衰落的重要原因。如同尼罗河对埃及的影响,印度河的定期泛滥能够起到补充土壤养分和供给灌溉系统的作用,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农业生产力将会随之下降,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也将黯然失色。尽管中国富饶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地中海沿岸以及印度恒河流域的古典文明逃脱了这种厄运,但是他们的后代在后古典时期也没能创造出农产品极大丰富的盛世。
  ……
展开
目录
译丛序言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前现代世界的贫困和慈善:原因、认知和策略
第二章  世界经济形成中的贫困
第三章  现代早期济贫的创新之举
第四章  1750-1945年的工业化、帝国主义和世界贫困
第五章  1750-1945年的贫困、道德和国家
第六章  1945年以后的贫困和济贫
结语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