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书香文丛:山思海韵》:
李挽河,清末河北兴化人。李挽河有诗人的雅兴,信徒的虔诚。李挽河有了很多的时间。他来到九华山探幽觅胜,留下了一首记游诗。这首诗给声名晚出的祗园寺增色不少。
祗园寺坐落在九华山东崖西麓、迎仙桥东,始建于明代,时称“祗园树庵”,在清康熙年间一度成为化城寺的东序寮房。嘉庆年间,禅居于九华山伏虎洞的僧人隆山应邀来此任住持,因此香火日盛,僧侣增多。至清末,祗园寺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
祗园寺殿宇层层叠叠,回旋曲折,结构精巧,气势磅礴。佛像和千僧灶等文物保护完好。寺院由灵官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库院、退居寮、方丈寮和光明讲堂等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除弥勒殿和大雄宝殿属宫殿式建筑外,余皆民居式建筑。
记得寺前以数百块金钱、莲花图案的雕刻条石甬道为导引,延伸至硬山顶、马头墙身、三层廊檐的山门。山门的檐角有龙头伸首吐舌,梁栋上雕饰彩绘,门额的墙壁上镶嵌着由白地青花图案组成的“祗园禅寺”寺名瓷匾。山门内正中供奉护法神“灵官”,两边分塑“哼、哈”二将。,灵官塑像周身金黄铠甲,赤面,红胡须,双眼圆睁,嘴巴怒张,额头还竖着一只眯缝着的小眼睛,手中执长鞭。像两旁写着“三眼遍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的对联。灵官殿内气氛阴森,给人当头棒喝。由山门穿过一高墙耸起的小庭院,为一座阁式方形重檐天王殿,歇山顶,中央是大肚弥勒佛,两侧衬以“凶神恶煞”的四大天王像。
大雄宝殿正面供奉三尊高约十余米的佛像,背后为一组大型雕塑,为起伏的山峦和波涌的大海,称作“海岛”,上有各种人物、动物,神情逼肖活现。寺院还借松林、溪流布置了天然优美环境,引人人胜。
我来祗园寺是该寺一个重兴时期。
李挽河来九华的时候是祗园寺另一个兴盛时期。
在李挽河之前,很少有人歌咏祗园寺。李挽河也不是正面来写祗园寺的,他的《登九华》写道:龙去潭空瀑水深,春风一枝上遥岑。
丹崖奇辟仙人掌,白石高悬处士心。
霞照诸峰浮翠彩,雨飞晴昼送寒阴。
非徒采药孤寻顶,只爱幽多祗树林。
为什么缺乏歌咏九华山祗园寺的作品呢?是不是诗人都爱去攀那高耸人云的山巅,撇下了坐落在九华街的祗园寺?李挽河来了,他在游山之后下榻在祗园寺内,回味着山中涧溪潭瀑的流韵,追思着峰间名士先贤的踪迹,不禁慨然咏怀。李挽河寻到九华山中许多佳处:“龙去潭空瀑水深”,那是龙池瀑布;“春风一枝上遥岑”,那是梅花岭,“春风一枝”又乃梅花的象征;“丹崖奇辟仙人掌”,那是仙人峰,相传这里是窦子明修道升仙处;“白石高悬处士心”,那是清隐岩,宋末元初时陈岩居栖这里,不仕朝廷。四句都有动人的夸张与神奇的想象:龙去、风上、崖辟、石悬,奇寓了观景览胜的情趣,把自然景观摹状得动感强烈、形态美妙。然而这些都是假想,是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李挽河写出了自己在观览时的联想,攀登时的喜悦,落座时的通玄,盘桓时的凭吊。
李挽河没有把山中所见一一写来,而是笔锋一转:t‘霞照诸峰浮翠彩,雨飞晴昼送寒阴”,满山的旖旎风光都浓缩在“霞照…‘雨飞”中。“浮”字的出现,是登高环望阳光下的群峰时才有的感受。“雨飞”句不仅写了在山顶上晴日飞雨的景观,还抒出了乍然寒凉的感悟。结尾两句中的“采药”,引申为仙游,是对上述描景抒情的解释。九华山有许多仙道传闻与遗迹,任谁都可以把自己在九华山的行踪喻为仙游。“祗树林”,原是古印度祗园寺与王舍城之竹林精舍的并称,此处指代祗园寺。
顺带一说,这首诗的“雨飞”句,与我在九华山经历一次雨落峰上的体验相仿佛。那一次,明明是艳阳高照的晴日,一阵云雾飘来,云封雾锁;遐想未尽,云雾悠然飘去,豁然开朗,峰上依然晴日。而我却有了凉意,原来是一阵斜风细雨已经拂过我的脸庞和衣袂。
李挽河《登九华》一诗赞美了九华山的胜景,表达了虔诚的佛心与禅念。今日游玩九华山,还须存着“只爱幽多祗树林”之心。
……
展开